材料力學是研究工程材料力學行為及構件強度、剛度、穩(wěn)定性計算理論的科學,是工科專業(yè)本科教育中重要的技術基礎課。本課程的知識及理論既可直接應用于工程,又為后繼相關課程奠定了必需的理論基礎,因而對學生的工程應用能力及科學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進入21世紀,科技發(fā)展日新月異,要求人才必須具備寬厚的基礎,靈活的知識運用能力及創(chuàng)新素質,為此各高等學校都本著學時要少、內容要新、水平要高、效果要好、授之以漁的總體目標,進行了各類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改革的研究。我們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吸收目前最新教學成果的精華,通過精煉課程內容、重組課程體系,采取模塊式編法、啟發(fā)式教法,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及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力求使學生具有寬厚堅實的力學基礎和獨立靈活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學習能力,此為本教材編寫的指導思想?;诖?,本教材編寫中從以下幾點著手:1.整合基本內容與方法,打破原課程體系,重組課程新體系,不采用傳統(tǒng)的拉、壓、剪、扭、彎的羅列敘述,避免內容與方法的重復和雜亂;而根據工程綜合問題的設計思路,按內力一應力與強度一變形與剛度的順序形成新體系;針對農林院校學時少、工科基礎弱的具體情況,在基本內容編排上,將同一方法、原理集中講透教活,減少重復,一方面達到既精簡內容及學時,又加強雙基教學的目的;另一方面通過對該方法、原理在各類問題中的靈活運用,舉一反三,達到培養(yǎng)學生綜合分析能力的目的。例如加強應力計算及超靜定的問題求解中常用的幾何、物理、平衡三位一體法的建立和應用,既突出了工程力學中這一最重要最基本的分析方法,又強化了力學求解能力及思維方法的培養(yǎng)。2.將教學內容分為兩大模塊——基礎、專題。其中,“基礎篇”是課程基本內容,適應于中少學時教學基本要求;“專題篇”主要包括能量法、動荷載、超靜定問題,;期望通過這些內容的學習,使學生既牢固地掌握基本理論,又了解工程實踐及學科前沿,拓寬知識面,激發(fā)學生求知欲和學習興趣。3.在每一章內容編排上,先介紹工程背景及問題提出,次介紹模型簡化,再介紹求解問題的基本原理及方法,之后是綜合應用,最后是研究結論及討論。這樣既能加強基礎,又能強化綜合運用能力培養(yǎng),同時這種撰寫方式本身就對學生科研素質的培養(yǎng)有很大教益,特別是結論討論及推論這種開放式表達方式為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留出較大的空間。4.力求加強材料力學與相關課程問的聯(lián)系,在內容取舍及選材上結合土木水利類專業(yè)特點,避免課程之間重復與矛盾。例如對超靜定問題,只主要介紹清有關重要概念及基本方法,更多內容并人能量法的應用中進行介紹,更復雜詳細的問題留給結構力學去介紹。又如內力計算以較小篇幅,主要介紹理論力學中靜力平衡方程及截面法的靈活運用,著中介紹有關規(guī)律性結論;不必細講連接實用計算方法,避免與后續(xù)鋼結構課的重復與矛盾。5.力求言簡意賅,內容完整,重點突出,寬厚基礎,特別注意吸收國內外材料力學及力學結構系列課程教改新成果;針對工科學生以“應用為主”的特點,盡量減少不必要的數理論證(可留給學生),加強分析方法及思路介紹;力求使學生的科學素質及創(chuàng)新能力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高,著重于學生應用及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以及學習能力、學習方法的培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