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漢琳教授在學術探索的道路上一直不停地跋涉和勤奮耕耘,正如他在美學專著《美的形態(tài)學》后記中所自述的,為著學術上的追求,他經歷了許多苦澀與艱辛。他后來擔任中文系、文學院的行政工作,花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做煩瑣的行政工作,但仍不放松學術的思索與研究,正如他自己所說的,學術研究是知識分子的一種生活方式,有學術研究,生命才充實。這在當今時代實在難能可貴??聺h琳教授學術研究的學科領域主要是文藝學與美學等,《籬側論稿》就是他在這個領域的部分研究成果。書中大部分論文涉及文藝學、美學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論,如文學的本質特征、文學生產、文學的符號活動、文學意象、文學創(chuàng)作的主客體、文藝門類的序列與規(guī)律和美的本質、美的形態(tài)、審美意象、審美創(chuàng)造等;此外,還有對具體文學作品、文化現象和文學、美學研究方法的研究等。全書涉及的問題寬廣,研究視野開闊??聺h琳教授的學術研究有一個突出特點,就是有一種強烈的哲學意識。黑格爾曾說過,哲學科學的“再醒覺”必然引起藝術科學的“再醒覺”。這一點用來考察柯漢琳教授的一系列論文,可以發(fā)現,他在文藝學、美學研究中的收獲,與他的哲學沉思和對哲學方法的掌握運用是分不開的。他的論文有很強的邏輯性,說理透徹,也與他的哲學思維的訓練分不開。另一方面,他的論文也很注重理論性與文學性的有機融合,從而具有一種冷靜中暗含著熱情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