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辭”又稱“楚詞”,是戰(zhàn)國時代的偉大詩人屈原創(chuàng)造的一種詩體。作品運用楚地(今兩湖一帶)的文學樣式、方言聲韻,敘寫楚地的山川人物、歷史風情,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漢代時,劉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襲屈賦”的作品編輯成集,名為《楚辭》。并成為繼《詩經》以后,對我國文學具有深遠影響的一部詩歌總集。 國學大師梁啟超說過:“吾以為凡為中國人者,須獲有欣賞楚辭之能力,乃為不虛生此國?!睂W者文懷沙曾說《楚辭》可用“美人芳草”這四個字來概括,他還說:“我一輩子最佩服兩個人,一個是孔子,一個是屈原。”劉師培認為“屈、宋楚辭,憂深思遠,上承風雅之遺,下啟詞章之體,亦中國文章之祖也?!蓖鯂S在《屈子文學之精神》里提到屈原是南北文化融合、以北方文化為主的詩人,即“南人而學北方之學者也,”而“女媭婆之詈,巫成之占,漁父之歌,皆代表南方學者之思想,然皆不足以動屈子”,又云,屈子詩歌兼具“北方人之感情”與“南方人之想象”,所以成為“大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