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書是邏輯歷史學的引論,詳細探究了個別時間相與普遍時間的關系、各個別時間相的內在特性以及個別價值邏輯相與普遍價值的關系、各個別價值邏輯相的內在特性,并初步闡明了歷史與邏輯的相關性。全書利用邏輯直觀的方法從歷史邏輯的高度,重審科學(物理學、生命學、生理學) 、倫理(廣義的社會學)、美學之學問形態(tài)和形上、藝術、宗教之精神樣式的終極依據,對時間、歷史、價值、邏輯這些關涉人類存在的根本范疇作出了個人性的追思。邏輯歷史學屬于宗教哲學的延伸、擴展,它不僅追問宗教使命中人的原初信仰與終極信仰的關系,而且在終極信仰與終極差別的意義上討論了物理的、生命的、生理的、心理的、社會的、歷史的個別時間相與普遍時間、個別價值邏輯相與普遍價值的相關性與差別性,討論了個別時間相、個別價值邏輯相之間的相關性與差別性。正是基于這樣的討論,邏輯歷史學明晰地展開了關于人的在、生長、生存、存在、共在、同在這些核心的存在論概念的含義,提出人是一個由物質自然體、自然生命體、肉體生命體、意識生命體、精神生命體、文化生命體構成的存在者。其中,在人作為意識生命體的存在中,人又是由主體生命、個體生命、我體生命的作用而形成的存在者。形上、藝術、宗教之類精神樣式,不過是人生成自己的我體生命即日常語言所說的人的自我的一種直接途徑;科學、倫理、美學之類學問形態(tài),不過是人反思人物(由物質、植物、動物組成的自然)關系、人人關系、人我關系的結果。全書共分時間歷史論、價值邏輯論兩篇,對于漢語人文學術的推進,無疑具有開拓性的意義。書中闡明了人類生存的四大根本范疇:時間、歷史、價值、邏輯的含義,提出邏輯歷史學作為人文科學之方法論成立的必要性及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