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山水詩”,是指描寫山水風景的詩。雖然詩中不一定純寫山水,亦可有其他的輔助母題,但是呈現耳目所及的山水狀貌聲色之美,則必須為詩人創(chuàng)作的主要目的。在一首山水詩中,并非山和水都得同時出現,有的只寫山景,有的卻以水景為主。但不論水光或山色,必定都是未曾經過詩人知性介入或情緒干擾的山水,也就是山水必須保持耳目所及之本來面目。當然,詩中的山水并不局限于荒山野外,其他經過人工點綴的著名風景區(qū),以及城市近郊、宮苑或莊園的山水亦可入詩。本書是一部系統(tǒng)探討中國山水詩源流演變及藝術特色的專著。其論山水詩的發(fā)展,認為山水詩淵源于先秦兩漢,產生于魏晉時期,并在南朝至晚唐隨著中國詩歌發(fā)展與文學環(huán)境變遷而不斷演變。其論山水詩的特色,首先探討山水詩在形象模擬上表現的典型特征,其次探索山水詩中詩人與山水之間的物我關系。征引豐富,觀點獨到。自上世紀80年代在臺灣出版以來頗為學界關注,至今仍富有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