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格森是20世紀早期世界最著名的哲學家之一,生命哲學最主要的代表。1927年以“豐富而生機勃勃的思想以及卓越的表現(xiàn)技巧”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柏格森的思想在20世紀早期曾一度風靡世界,在哲學、文學、科學、政治、繪畫藝術(shù)、音樂等領(lǐng)域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他的思想不僅為法國存在主義鋪平了道路,而且為現(xiàn)象學進入法困準備了充分條件。他深刻地影響了詹姆士、懷特海、薩特、梅洛?龐蒂、列維納斯、德勒茲等一大批思想家,是20世紀法國思想最主要的本土源頭之一。隨著眾多未刊遺稿的陸續(xù)發(fā)表以及其他各種原因,被人遺忘已久的柏格森研究于20世紀90年代得以復興,“重讀柏格森”、“回歸柏格森”成為當代西方思想文化領(lǐng)域最活躍的思潮之一。《差異與綿延:柏格森哲學及其當代命運》作者即在新近“回歸柏格森”這股國際學術(shù)潮流背景下,試圖從“存在”角度出發(fā),在整體上重新建構(gòu)、理解和詮釋柏格森的整個哲學,挖掘其在西方哲學史上的重大意義和價值,廓清種種誤解,從而揭示以差異與綿延(存在)為主題的“柏格森主義”的真正內(nèi)涵和當代意義。作者簡介:王理平(王禮平)男,1975年7月生于四川榮縣,1994年入鐵道部蘇州鐵道師范學院學習,1998-2005年于復旦大學哲學系外國哲學專業(yè)攻讀碩、博士學位。其間于2002年保留學籍赴巴黎高師哲學系研習柏格森哲學,并于2003年以論文《意識與柏格森主義的誕生》通過答辯,獲得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EHESS)DEA學位(Diplomed Etudes Approfondies,Grade de Master;深入學習文憑,碩士),2005年獲復旦大學哲學博士學位。現(xiàn)為浙江大學哲學系師資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為法國現(xiàn)當代哲學。曾在《復旦學報》、《自然辯證法通訊》等刊物上發(fā)表論文若干篇。
作者簡介
王理平(王禮平)男,1975年7月生于四川榮縣,1994年入鐵道部蘇州鐵道師范學院學習,1998-2005年于復旦大學哲學系外國哲學專業(yè)攻讀碩、博士學位。其間于2002年保留學籍赴巴黎高師哲學系研習柏格森哲學,并于2003年以論文《意識與柏格森主義的誕生》通過答辯,獲得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EHESS)DEA學位(Diplomed' Etudes Approfondies,Grade de Master;深入學習文憑,碩士),2005年獲復旦大學哲學博士學位?,F(xiàn)為浙江大學哲學系師資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為法國現(xiàn)當代哲學。曾在《復旦學報》、《自然辯證法通訊》等刊物上發(fā)表論文若干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