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楊的“前世”和她的“在路上”張寶全王秋楊剛登山時,還是一只不折不扣的菜鳥。雖然得到了王勇峰等“高人”的指導,我也沒把她這種喜好當回事。以為不過是尋找一種不同的人生體驗而已,就像有人喜歡瑜珈,有人喜歡逛商場一樣。沒想到這幾年,她越走越遠、越登越高,徒步走到了地球的南極點、北極點,明年還要登珠峰。這實在是我當初不曾預料?!妒ソ洝氛f:你日子如何,力氣便如何。我對這句話的理解,不外是人對生活的妥協(xié),過著什么樣的生活,就得打點出什么樣的精神??稍偻钐幰幌耄孟褚膊⒉荒敲幢^,似乎也在說,人的精神和體力,實際也有著無限的潛能,只是看你能不能把自己放在一種使它煥發(fā)出來的狀態(tài)。對王秋楊而言,她似乎已經找到了這種煥發(fā)的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使她癡迷、堅定和神往。這就是“在路上”。傳說中有一種鳥,只有翅膀,所以一生都在飛翔;還有一種鳥,翅膀全已退化,只能在地上行走。如果說王秋楊是第一種鳥,那么我們大多數(shù)人就是第二種鳥:沒有了飛行的翅膀。所以只能通過她的日記、她的照片,她的事后敘述,感受她的“在路上”,感受她的翅膀“在路上”的飛翔。王秋楊總說她的前世是西藏人。人究竟有沒有前世,我也時常困惑。但我一直在想,也許在我們所處的物質世界之外,真的有一個非物質的精神世界,這是不是就是我們景仰的“神”,一種人類共同意識,一種精神的本原、一種游離于客觀之外的存在。在這種客觀之外的存在中,你能感悟到生命最本初的快樂,也能聽見生命生長時的聲音。對于王秋楊來說,西藏好像就是這樣一個地方。所以,她一次又一次的去西藏,在西藏建蘋果學校,今年還要在阿里恢復赤腳醫(yī)生制度,仿佛教育和醫(yī)療不僅是她現(xiàn)實的痛也是她在西藏感動的盲點。我有時很羨慕王秋楊,因為她知道自己的“前世”,知道自己前世的人是幸福的,前世不僅僅是靈魂曾經生活過的地方,也是我們今天存放心情的地方……是為序。2006年4月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