慣居書齋,無追逐潮流之意;潛心為文,有學以以致用之心。況年逾不惑,氣度本該更加從容。未曾料,一群風華正茂的可畏后生,有志于民法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乃倡議創(chuàng)立民法沙龍,以求切磋明理,砥礪為學,取長補短,相得益彰。醞釀之初,倡議者即邀我參與其中,慎思之后,欣然同意。后與諸君研習數(shù)次,當日初衷日漸明朗于心。討論民法問題,須有學術平臺。僅憑一己之心,固然可成一家之言;倘集眾人智慧,何愁不能無蕪存菁?若論者水平接近,又各有千秋,彼此具有平等對話的能力、把握民法的追求、暢所欲言的自由,則非但可懷疑既有定論,甚或自成其說,亦未可知。論者無論長幼,均為平等成員?;驁蟾?,或評論;或傾聽,或求教;或立論,或辯解。諸此之事,于己于是,均有裨益。加強民法修養(yǎng),須有學思兼行。發(fā)現(xiàn)民法問題,必備相當學識,不然,案型生于咫尺,不是熟視無睹,就是張冠李戴。解決民法問題,尢需更高境界,否則,面對社會現(xiàn)實,難免束手無策,或者庸見迭出。此類境界既非與生俱來,亦非從天而降,惟有潛心研讀經典,輔之以冥思苦索,辯論爭鳴歷經日積月累,方可望有所修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誠哉斯言!民法沙龍猶如閱讀經典、交流心得之學堂,置身其中,或能登高望遠,再上層樓。發(fā)展民法學說,須有適當方法。觀覽民法學發(fā)展史,諸多流派各具千秋,均有其生存空間。就沙龍成員而言,各種法學方法的神髓尚需深入領會,相關學科知識有待逐步補充。民法沙龍有望成為自由言說之所,鼓勵百花齊放,提倡百家爭鳴。沙龍成員學術興趣不盡一致,個人尊崇法學流派亦未必相同。然不同方法、不同思維,相互碰撞,激蕩回聲,或可啟迪心智,共繁共榮。提升法學水準,須有學術批評。自由地表達,平等地討論,嚴肅地批評,誠懇地回應,乃學術發(fā)展的正道。反觀我國民法學界,自言自語者多,批評回應者少,看似一派興旺,實則繁而不榮。民法沙龍踐行針鋒相對的辯論,鼓勵不留情面的批評,贊賞切中肯綮的意見,擯棄人云亦云的附和。闡釋民法理論,須守學術規(guī)范。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民法沙龍的報告,論證說理須遵循規(guī)則,引文注釋應符合規(guī)范。民法沙龍的評論,大到選題價值,觀點正誤;小到標點符號,引文注釋,都在檢視之列。民法沙龍乃開放的學術論壇,或志同道合而自愿加入,或工作繁忙而無暇光顧,或興趣減弱而中途退場,來去隨意,均屬正常。民法沙龍目前依托于清華大學法學院民法研究中心,其報告與評論皆屬于該中心學術活動的組成部分,以《民法九人行》之名連續(xù)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