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立志,目光遠大道光四年,曾國藩十四歲,衡陽的廩生歐陽滄溟先生字凝祉,和曾麟書(曾國藩家父)老人關系很好,常常來家塾,看到曾國藩寫的試藝文章,十分欣賞,竹亭老人就請他出題考試,滄溟先生命他以《共登青云之梯》為題,寫一首律詩。詩寫完后,先生看后稱贊說:“這本是金華殿中人說的話”。因而答應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曾國藩九歲時已經讀完了五經,十五歲時受教讀《周禮·禮儀》到能夠背誦。還讀了《史記》和《文選》,這些恐怕就是曾國藩一生的學問基礎。曾國藩在十四歲時因一首詩而得了一門親事,也并非他年少志大,他之所以能少年顯達,推究其根源,實在是靠家學的傳授。二十歲前的曾國藩,其實胸中并沒有遠大的志向。只是在道光十年(1830),其父曾麟書覺得自己的才質不及兒子,自己所知的盡教完了,就把他送到衡陽江覺庵先生處學習了一年。此后,曾國藩眼界大開,助長了一些銳意進取的精神,特別是又回到本縣漣濱書院就讀學業(yè)時,得到山長劉元堂先生的欣賞,在劉元堂先生的栽培下,曾國藩痛下決心,毅然將原字伯涵改為滌生,按照他自己的解釋,“滌”就是“滌其舊污之染”,“生”即“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后種種譬如今日生”。意即告別舊我,走向新生之意。他又給自己定下了一條座右銘:“不為圣賢,便為禽獸:不問收獲,只問耕耘?!痹鴩3T谠姼柚惺惆l(fā)自己高遠的志向,期望自己有一天能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材。在《感春六首》中,他這樣寫道:蕩蕩青天不可上,天門雙螭勢吞象。豺狼虎豹守九關,厲齒磨牙誰敢仰?群烏啞啞叫紫宸,惜哉翅短難長往。一朝孤鳳鳴云中,震斷九州無凡響。凡心爛漫開瑤池,碧血淋漓染仙仗。要令惡鳥變音聲,坐看哀鴻同長養(yǎng)。上有日月照精誠,旁有鬼神瞰高朗。太華山頂一虬松,萬齡千代無人蹤。夜半霹靂從天下,巨木飛送清渭東。橫臥江天徑十里,盤坳上有層云封。長發(fā)秭人誡一見,天子正造咸陽宮。大斧長繩立挽致,來牛去馬填坑洪。虹梁百圍飾玉帶,螭柱萬石樅金鐘。莫言儒生終齷齪,萬一雉卵變蛟龍。他相信自己終有一天,如同云中展翅翱翔的孤鳳一樣不鳴則已,一鳴則引來九州的震動;如同生長在深山中的巨材一樣,有朝一日成為國家大廈的棟梁。在寫諸弟的信中,曾國藩更是明確地表示了自己的宏圖大志,請看原作的譯文:君子立志,有為大眾謀求幸福,有內圣外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