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流傳從鈔寫過渡到版刻印刷后,同一種書有了不同的刻印本。何以是甲,何以是乙,多有各自的識別標識,后世每依這些標記識別它的刻印年代和刻印人家,從而判斷其文獻價值和文物價值。但傳世過程中,這些標記往往失去,加上有人有意造偽,識別與判斷就為了難度。文獻不同于器物,專設的版本標記盡管失去,但就文獻內容本身,序跋作者或校注人的生活年代,以至結銜、職官、地理、紀年等用語,其至印章文字,如果仔細加以考辨都可反映那些失去的標記或根本未作標示的刻印年代和主持刻印的人家。這組版本志,不是隨筆式的,是程序式的。依照識知版本的順序,依次為版式描述、版本考訂、特征記載。即:行款、邊欄、版心書名;魚尾形態(tài)、刻工姓名摘錄(包括刊載位置);扉頁題刻、版記或刊記、主要序跋、認定為本書刊刻時間依據之原文摘錄;區(qū)別同異版之特征。最后附著者簡介和稀見品現(xiàn)藏處年。用供鑒別版本參考,也為今后編制各種總目錄或聊合目錄提供了一個可能考的工作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