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圖書館藏品是目前世界上西夏文文獻的三大藏家之一。《中國國家圖書館藏西夏文獻》(1-4冊)近日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全部出版。至此,除即將開始的《俄藏黑水城文獻西夏文佛教文獻》部分外,俄、英、中這世界三大西夏文獻藏家的藏品、傳世九成以上的西夏文獻都已經公之于世,結束了西夏學研究缺少原始文獻資料的歷史。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西夏文獻,從發(fā)現到整理研究具有傳奇般的經歷。早在1917年(或傳1919年),寧夏靈武縣修葺城墻時掘得5個瓦罐,內有許多西夏文寫本和刻本經典,以后輾轉送抵官署,間有流失到日本、美國、法國等十多卷。到1929年由當時北平圖書館收購,粗略統(tǒng)計為17種99卷。1930年周叔迦首先對此藏品進行編目,憑借著對佛教文獻的深厚功力,由“初亦不識西夏文字”,到“逐字比文,梳篇櫛目”。1957年蘇聯(lián)政府捐贈給當時北京圖書館《大般若波羅蜜多經》21卷。以后北京圖書館又陸續(xù)收購入藏數卷。 該文獻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首先是內容豐富多彩,遠遠超越了一般佛教范疇。其中有中國唯一存世的帝王譯經圖,有孤本西夏文文獻《經律異相》、《悲華經》等。其次是版本形式多樣。其中《華嚴經》為傳世最早的木活字印本之一,成為目前判斷早期木活字印本的主要標本。此外,還彌補了西夏和西夏后的資料空缺。靈武出土文獻的刊刻或印行年代,大約在元明之際,比俄、英藏品西夏—元的年代略晚,正好反映了元代以后對于西夏文化的傳承和政策環(huán)境,以及西夏遺民的生活狀態(tài)。這些材料和俄、英藏品不是同一來源,也正好可以從不同地理位置發(fā)現印證一些重要問題。 此前,上海古籍出版社以十多年之努力,先后同中國社科院民族研究所合作完成了《俄藏黑水城文獻》漢文和西夏文世俗文獻的大部分1—11冊,和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合作完成了《英藏黑水城文獻》的1—4冊。這次出版的《中國國家圖書館藏西夏文獻》與《俄藏黑水城文獻》、《英藏黑水城文獻》統(tǒng)一版式和標準,分四冊出版。同時,對每一文獻進行比定考證,釋讀了不少楷書和草書文獻,獲取了新的研究成果;每冊前都發(fā)表了主要文獻的彩色圖片。在最后一冊附錄中還編寫了《敘錄》《分類目錄》《編號對照表》和《編輯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