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歷史的長河中,有許多值得歌頌的傳奇,中國工農紅軍的長征,就是其中之一。舉世聞名的長征,本身就是一部驚心動魄的史詩。長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的一次偉大勝利,也是無私奉獻、不畏艱險、永不言敗的精神的勝利。 從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工農紅軍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戰(zhàn)略轉移。這一前后歷時兩年的、史無前例的偉大軍事行動后來就被稱為“長征”。 人們常說的“二萬五千里長征”是指中央紅軍(即“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的戰(zhàn)略轉移。中央紅軍的長征從1934年10月離開江西于都河開始,以1935年10月19日到達陜西北部的保安縣吳起鎮(zhèn)為結束的標志。 進行長征的還有紅軍的其他幾支部隊。紅二十五軍于1934年11月離開鄂豫皖根據地向西轉移,開始長征。紅四方面軍于1935年3月離開川陜根據地,發(fā)起嘉陵江戰(zhàn)役,隨后向西開始了長征。1935年11月,紅二、六軍團(后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面軍)也離開湘鄂川黔根據地開始長征。紅二十五軍最先結束長征。這支紅軍于1935年9月15日到達陜北延川縣永坪鎮(zhèn),同陜甘紅軍會師,歷時10個月,轉戰(zhàn)4個省,行程近1萬里。1936年7月,紅四方面軍和紅二方面軍在甘孜會師后分路北上。1936年10月9日,紅四方面軍到達甘肅會寧,同紅一方面軍會師,歷時1年又7個月,轉戰(zhàn)了4個省。1936 年10月22日,紅二方面軍到達甘肅的將臺堡,同紅一方面軍會師,歷時近1 年,轉戰(zhàn)9個省,行程近2萬里。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三大主力的會師,標志紅軍長征的勝利結束。 埃德加·斯諾曾寫道:“總有一天會有人寫出這一驚心動魄的遠征的全部史詩?!边@句話給我的印象非常深刻。哈里森·索爾茲伯里后來親走長征路,寫作了The Long Mareh:The Untold Storly(《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一書,可以說是實現(xiàn)了斯諾的愿望。除了以上兩人,時至今日,已經有很多關于長征的著作了。但是,據我所知,直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人用真正的史詩體裁來寫過長征。我想,大概是因為那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吧。 我創(chuàng)作這部史詩的主要動機之一,就是想以真正的史詩形式來向紅軍勇士們表示敬意,因為莊嚴、質樸、優(yōu)雅的史詩對于波瀾壯闊的長征和那些質樸豪壯的、精神高貴的紅色勇士而言,是最適合不過的。我將自己創(chuàng)作的這部《長征史詩》首先看成是一部文學作品。當然,我也努力使它成為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具有歷史價值的“史”詩。因此,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我主要以大量的長征回憶錄、長征日記作為創(chuàng)作的參考素材,不論大事還是小事,都盡量追求具有歷史真實的元素;同時也盡量爭取使那些人們熟悉的或不熟悉的長征故事以史詩這一新的形式再現(xiàn)。我相信,在史詩的創(chuàng)作中,藝術想象力和對歷史真實性的追求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以協(xié)調的,甚至是可以相得益彰的。 我希望能夠通過真正的史詩形式來展現(xiàn)紅軍長征波瀾壯闊的全景畫面。我在這部《長征史詩》中,主要記述了中央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的英雄故事,其中也偶爾提到其他幾支紅軍部隊。 在這部長達近兩萬個詩行的史詩中,不僅僅寫到毛澤東、周恩來等偉大的革命領袖,也以非常多的筆墨寫到普通的紅軍戰(zhàn)士。我把紅軍作為一個整體加以看待。我認為,正是因為偉大的領袖和千千萬萬普通的戰(zhàn)士無私地團結在一起為了共同美好的理想而奮斗,才匯聚成了勇往直前、堅忍卓絕的紅色鐵流,才凝聚起了無私奉獻、永不言敗的集體主義精神。 紅軍的精神,并不會因為長征的結束而逝去。紅軍的精神是一種人在艱難困苦中永不言敗的精神,是人類精神中稀有的、高貴的犧牲精神。正是這種犧牲精神使普通的、脆弱的人變成無所畏懼的勇士,激勵著平凡的、渺小的個人超越“小我”,成就“大我”。因此,紅軍的精神,不僅僅是我們國家、人民的精神財富,也是全人類的精神財富。 這部《長征史詩》,不僅僅是對英勇紅軍的歌頌,也是對人類所能擁有的高貴精神的歌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