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近代中國史志文書,并無古奧冷僻文字,亦少艱難費解之詞。然只顧瀏覽,觀其大義,雖能了然大部內(nèi)容,實于無意中往往忽略若干通常詞匯的正詁。向日稍稍留心,曾作“逸獻備采”,以供什一之拾遺補闕①,眼前所常見事物,仍有不少值得厘清其意義者。而近代史上的東洋、西洋、南洋、北洋諸詞,即為人人共知,但其本義則往往朦朧混淆,無法確認其一定界域。今就常識所及,略作申解,以就正于近代史同道學者,或能引起進一步研討考察。探討中國近代史上的東、西、南、北洋四個詞匯,在其形成意義上可以分三個不同的段落,即是區(qū)分東西洋、南洋、北洋三個組合從事討論,可以比較容易弄清楚頭緒。事實上重心更在于東、西二洋,此為名詞主體,并為創(chuàng)生根本。故研考全般問題,應先從東、西洋人手。“東洋”、“西洋”以及“二洋”,是近代史中常常遇見的一組名詞。而在詞旨定義上有重大變化,往往同一名詞內(nèi)容會有極大差異。一般史家承認,東洋、西洋名詞當形成于元代以前,應與南宋對外海上通商有關,至明初已沿襲成清楚界域與定義。東洋、西洋兩名詞尤其與中國航海技術(shù)有密切關系,也可以說,宋元以來海上對外貿(mào)易,由于航海技術(shù)的需要,把航行區(qū)域劃分為東洋、西洋兩部分,區(qū)分的關鍵更在于航海羅盤所指的針向。質(zhì)言之,東洋、西洋的劃分與名詞的創(chuàng)生是羅盤指針使用的直接結(jié)果。近代史學者向達對于地區(qū)范圍有肯定的說明。明代以交趾、柬埔寨、暹羅以西今馬來半島、蘇門答臘、爪哇、小巽他群島,以至于印度、波斯、阿拉伯為西洋,今日本、菲律賓、加里曼丹、摩鹿加群島為東洋?!俄橈L相送》多紀西洋及一部分東洋,關于日本的不多。《指南正法》加多了關于日本的紀載,而今馬六甲以北則不之及。那時候,中國到東西洋各地去多從福建出發(fā),出發(fā)的港口有大擔、浯嶼、北太武、泉州和福州。大擔、浯嶼、北太武都可歸入金門島,為這時候最重要的到東西洋去的出口港。從金門出發(fā)所到的外國地方,據(jù)《順風相送》、《指南正法》的記載,有交趾、柬埔寨、暹羅、大泥、吉連丹、彭亨、滿剌加、咬磂吧、爪哇、杜蠻、饒潼等地,屬于西洋。有呂宋、麻里呂、諸葛擔籃、若維,屬于東洋。從泉州出發(fā)到渤泥、文萊、杉木(東洋)。從福州出發(fā)到交趾、暹羅(西洋)。⑦根據(jù)向氏所指,中國航海前往東西洋者,其出發(fā)起點多由金門、泉州、福州等地起航。亦略可知相沿南宋以來海上通商航道的路線,其形成舊軌,當為時甚早。P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