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除了介紹必要的書目工具外,研究的基點則主要定位于如下兩個方面。第一,本書注重常用的特定文獻。所謂“常用的特定文獻”,即它們必須是那些不僅具有約定俗成名稱、規(guī)模較大、影響深遠的文獻,同時在社會科學領域中又是經常大批量碰到、經常大批量使用的文獻。這些文獻內容豐富廣博,信息量涉及方方面面。檢索這類常用文獻資源,通常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只要具有一般文獻知識,利用一般工具書就可以查到所需資料;另一種情況則不然,即如果不具備特定知識背景,僅僅利用一般工具書便不易查到,甚至于無從下手,無法查到。無須說昔日具有“秘密”色彩而今顯得日益重要的檔案信息資源,目前尚未在一般工具書和廣大讀者中普及開來,即使在特定領域的某些既普通又常用的文獻資源中,又何嘗不存在明顯的窘況呢?就以反映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紀傳體文獻“二十六史”為例,可謂受眾面極廣、影響極其深遠的文獻。然而,深藏于人物列傳中的五彩繽紛的類傳內容,特別是極具學術價值、科學研究價值而其涉獵范圍則又極為廣博的史志內容等等,要想深入開發(fā)、利用其珍貴的信息資源,一般的工具書便顯得蒼白無力。第二,本書注重比較系統(tǒng)的文獻資源專業(yè)知識的學習。古人云:“鴛鴦繡出從君看,莫把金針度于人”。在學習和研究常用文獻信息源這一領域中,究竟什么是“金針”?是基本知識,還是方法技術,抑或是兼而有之?我們有一個基本理念:文獻資源專業(yè)知識是“本”,狹義的方法技術是“末”。只有正本清源,從根基上做起,方可根深葉茂。一味的追求方法技術而忽視基本知識,這是“本末倒置”的不可取的行為。因而如果真的要在這方面尋找什么“金針”的話,我們認為,有主有次、本末兼顧,就是真正的“金針”。惟其如此,我們在有限的篇幅內,盡可能地突出知識含量和信息含量,力圖從各類“常用社科文獻”的概念、歷史、類型、特點、典型舉例諸方面,次第展開。通過這一特定形式的原原本本的揭示,在使學生和讀者掌握了常用文獻信息源的基本知識和傳統(tǒng)檢索方法的同時,又輔助以當前新型的電子信息的修養(yǎng)和學習,這樣必能大大加強讀者和用戶對常用文獻信息的深刻把握和駕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