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隨著新聞采訪和輿論監(jiān)督活動的開展,國內新聞界在從事新聞采訪的活動中采用隱性采訪(暗訪)的方式有日益增多的趨勢。特別是,由于“偷拍偷錄”獲取信息和證據的手段十分有力,許多電視記者樂此不疲;隨著愉拍”工具的完善,暗訪手法的成熟,電視節(jié)目中“偷拍”的場景和畫面越來越多。同時,隱性采訪和與電視隱性采訪密切相關的‘愉拍”問題也引起了有關人士的憂慮。于是,“暗訪”、“偷拍”行為一時成為大眾傳媒業(yè)界、新聞傳播學界和法律界共同關注的熱門話題。2002年8月2日,中央電視臺總編室召開了一次名為“隱性采訪:法律意識和行為規(guī)范”的課題演示會,力圖對隱陛采訪、特別是電視“偷拍”問題做出界定和分析,并對實際的電視新聞采訪活動產生影響。會議的效果不錯,反響熱烈。但是,作為一次內部的研討、觀摩活動,會上對“偷拍”方式開展的解說和批評社會上并不知曉,也未產生廣泛的共識。本書寫作的原因,就是希望將那次有關“隱性采訪”和“偷拍偷錄”課題演示會的成果進一步加工,使之深入和條理化,進一步廓清與隱采訪相關的認識和態(tài)度,并與社會共享。應該說明的是,本書對“隱性采訪”、“暗訪”、“偷拍”、“偷錄”等詞的使用都不含有貶義。但考慮到許多正直的新聞工作者對“偷”字的厭惡,下面,除必要外,我們都將“偷拍”改為“秘拍”。這也與國際上“秘密拍攝”(secret filming)的用法相一致。書中在用到相關的字詞時加的引號,根據不同的上下文具有不同的用意,有時是引用,有時是突出,有時是反義,有時是作出區(qū)分。在導論部分,我們將首先以實例加解說的方式,展示隱性采訪的一些媒介案例;然后通過介紹國內外對隱性采訪的不同認識,廓清隱性采訪及其他相關活動的含義和界限。一、“暗訪”、“秘拍”案例分析本書所談的隱性采訪,是在新聞媒介輿論監(jiān)督的大背景下出現的,特別是與電視采訪和新聞報道相關的話題,焦點是“電視監(jiān)督”。(一)國內案例近些年來,在電視新聞采訪活動中,隨著“秘拍”工具的改進、“秘拍”經驗的流傳,在全國范圍內,隱性采訪和秘拍現象有增無減,其中許多與輿論監(jiān)督有關。讓我們來看看國內近期的幾個通過暗訪秘拍曝光丑惡事實的例子。1.“3·15”晚會曝光損害消費者權益的行為最近影響較大的例子之一是中央電視臺2005年的“3·15”晚會。3月15日是聯合國規(guī)定的“國際消費者權益日”。每年的3月15日都是中國消費者期盼的維權日。自從1991年3月15日中央電視臺經濟部推出首屆“消費者之友專題晚會”、對坑害消費者的偽劣商品進行曝光以來,每年的這個日子,中央電視臺都會舉辦一場大型綜合晚會,對坑害消費者的行為進行“曝光”。這種“曝光”的案例常常來自隱性采訪。2005年的“3·15”晚會以明察暗訪的方式調查了由知情者提供的許多騙局,揭露了幾類違法犯罪活動,曝光了一些坑害消費者的商業(yè)機構,例如,美容產品中含毒物質嚴重超標及隨意銷售有毒化學品的商家、宣稱“靶擊癌細胞、靶向抑瘤”的坐堂賣藥大夫、推廣種植食用仙人掌坑害農民的生物工程公司、設局欺騙投資人購買并未在海外上市股權的中介公司、掩蓋吸氧過量導致新生兒失明醫(yī)療事故的醫(yī)院等。其中,在揭露美容產品中含毒物質汞超標達數萬倍等侵犯消費者權益的重大事件的過程中,讓晚會編導最感意外的是在調查五種有毒產品中含汞量最高的某種“靚膚霜”的灌裝廠家女廠長毫不設防的“實話實說”。當然,這種“豪爽”、“坦率”的表白是在隱性采訪的鏡頭前出現的。在秘拍采訪化妝品行業(yè)“公開的秘密”時,女廠長一口承認超標加汞是故意的:“它這個國家標準汞的數量相當低,老低的……根據你要的那種(祛斑效果),一點都做不出來……”對于記者問“那你們這種超標了的(化妝品),拿去(檢驗)不就麻煩了嗎”,回答也是爽快的:“我們一般不會給他那種(超標)的,我們把合格產品給他的……選擇不超標的給他……曉得超標還給他做什么……”令人印象特別深刻。不過,這些斷斷續(xù)續(xù)、不完整的語言離開了秘拍畫面的具體情境,其說服力就可能大打折扣。制造“仙人掌神話”的海南某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的負責人在得知記者正在對有關情況進行調查時,要求與記者見面。除了堅持“種植仙人掌賺錢”的謊言之外,也透露了一些真實情況。這次會面被秘拍下來:負責人:種糧食確實不掙錢啊,種我們這個仙人掌應該是很賺錢的。記者:你們現在總共發(fā)展種植戶多少?負責人:現在也就兩千來戶(按:也就是說,他們坑害了2000多戶農民)。記者:這有兩千來戶種植戶來買了你們的米邦塔仙人掌,你們總共收入了有多少資金?負責人:資金大約是一個億左右(按:他們騙取了1億元資金)?!?/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