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法律國際法守法主義:法、道德和政治審判

守法主義:法、道德和政治審判

守法主義:法、道德和政治審判

定 價:¥18.00

作 者: (美)施克萊主編
出版社: 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叢編項: 美國法律文庫
標 簽: 法律 倫理學 研究

ISBN: 9787562028826 出版時間: 2004-11-01 包裝: 平裝
開本: 21cm 頁數: 224 字數:  

內容簡介

  《守法主義》(Legalism)一書初版于1964年,再版于1986年。 《守法主義》(Legalism)一書初版于1964年,再版于1986年。 在本書中,施克萊提出法律職業(yè)者(包括法官、律師、法律學者)具有共同的意識形態(tài),即守法主義,并系統(tǒng)闡述了守法主義的概念、特征、價值和弱點。在本書中,施克萊提出法律職業(yè)者(包括法官、律師、法律學者)具有共同的意識形態(tài),即守法主義,并系統(tǒng)闡述了守法主義的概念、特征、價值和弱點?!”緯纳掀?,評析了法與道德的關系。本書的上篇,評析了法與道德的關系。 這一領域在傳統(tǒng)上是實證法學派和自然法學派進行激烈對抗的戰(zhàn)場。這一領域在傳統(tǒng)上是實證法學派和自然法學派進行激烈對抗的戰(zhàn)場。在20世紀50年代末,本書寫作前夕,兩大法學派的代表人物哈特(HLA Hart)和富勒(Lon L. Fuller)還就法與道德的關系問題展開了一場著名的辯論。在20世紀50年代末,本書寫作前夕,兩大法學派的代表人物哈特(HLA Hart)和富勒(Lon L. Fuller)還就法與道德的關系問題展開了一場著名的辯論。 [1] 而施克萊則指出,兩派實際上具有深刻的相似性,都是守法主義的表現(xiàn)。 [1]而施克萊則指出,兩派實際上具有深刻的相似性,都是守法主義的表現(xiàn)。 她揭示了兩大法學派各自的意識形態(tài)根源和局限性,主張不能割裂法與道德的關系,而要把它們看作是一個連續(xù)體(continuum)。她揭示了兩大法學派各自的意識形態(tài)根源和局限性,主張不能割裂法與道德的關系,而要把它們看作是一個連續(xù)體(continuum)?!”緯南缕?,對法與政治的關系進行了探討。本書的下篇,對法與政治的關系進行了探討。 各種傳統(tǒng)法律思想,無論是實證法學還是自然法學,都一致認為法應當脫離于政治,并且認為法優(yōu)越于政治。各種傳統(tǒng)法律思想,無論是實證法學還是自然法學,都一致認為法應當脫離于政治,并且認為法優(yōu)越于政治。 施克萊對此進行了批判。施克萊對此進行了批判。 圍繞著政治審判,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的紐倫堡審判和東京審判,施克萊展示了守法主義立場的偏狹,指出這些審判無法基于守法主義獲得正當性,而只能從自由主義政治的角度加以論證才站得住腳。圍繞著政治審判,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的紐倫堡審判和東京審判,施克萊展示了守法主義立場的偏狹,指出這些審判無法基于守法主義獲得正當性,而只能從自由主義政治的角度加以論證才站得住腳。 因此,法“不是凌駕于政治世界之上,而是恰在其中”。因此,法“不是凌駕于政治世界之上,而是恰在其中”。

作者簡介

  朱迪絲.N.施克萊(Judith N. Shklar)是美國20世紀著名政治學家、自由主義者。朱迪絲.N.施克萊(Judith N. Shklar)是美國20世紀著名政治學家、自由主義者。 1928年,她出生于拉脫維亞的一個猶太人家庭,1939年隨父母輾轉逃亡到了加拿大,在蒙特利爾度過了她的青少年時代。 1928年,她出生于拉脫維亞的一個猶太人家庭,1939年隨父母輾轉逃亡到了加拿大,在蒙特利爾度過了她的青少年時代。 施克萊在麥吉爾大學(McGill University)獲得了學士和碩士學位,并于1955年在哈佛大學獲得了博士學位。施克萊在麥吉爾大學(McGill University)獲得了學士和碩士學位,并于1955年在哈佛大學獲得了博士學位。

圖書目錄

譯者前言
原作者1986年再版序言
導論:法與意識形態(tài)
上篇:法與道德
 1. 定義和意識形態(tài)定義和意識形態(tài)
 2. 區(qū)別點:罪孽、不道德和犯罪區(qū)別點:罪孽、不道德和犯罪
 3. 自然法和法律意識形態(tài)自然法和法律意識形態(tài)
 4. 求同的意識形態(tài)下篇:法與政治求同的意識形態(tài)
下篇:法與政治
 1. 導言導言
 2. 公正:守法主義的政策公正:守法主義的政策
 3. 法與國際政治法與國際政治
 4. 政治審判:何種政治?政治審判:何種政治?
 5. 政治判決的精神政治判決的精神
 6. 受審的戰(zhàn)爭受審的戰(zhàn)爭
 7. 被奉為法律的國家意識形態(tài):東京
 8. 公正和遙遠過去
 9. 審判遙遠未來
 10. 國內政治審判
 11. 結語
結論
注釋
姓名索引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shuitoufair.cn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