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出版圖書人文社科文化世界各國文化歐洲近代學術思想的心.靈.之.旅:論西學三分及其中介理論的歷史可能性

歐洲近代學術思想的心.靈.之.旅:論西學三分及其中介理論的歷史可能性

歐洲近代學術思想的心.靈.之.旅:論西學三分及其中介理論的歷史可能性

定 價:¥16.00

作 者: 于文杰
出版社: 商務印書館發(fā)行部
叢編項:
標 簽: 暫缺

ISBN: 9787100048880 出版時間: 2006-06-01 包裝: 平裝
開本: 32開 頁數: 260 字數:  

內容簡介

  本書研究的是人文科學根據人的心理要素——知、情、意——形成的哲學、美學、倫理學等三大學科形成、發(fā)展與變遷的歷史。通過這一歷史問題的研究,關注西方學術三分思想演變與人類文明進程的內在聯系,尤其是人類由自然人憑借美學中介成為德性人的可能性,努力檢索啟蒙受挫、德性失落的文化根源,探求現代學術對于現代人德性重建的歷史使命和未來景觀。全文分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的足音:學術三分理論的思想淵源。文章認為,古希臘時期,是學術三分思想最早的源頭。古希臘時代,又可以被分為前蘇格拉底時代及其以后時代兩個分期。前蘇格拉底時代,應該說是希臘文化與希伯來文化和諧相處的時代,也就是理性與神性均衡發(fā)展的時代。蘇格拉底,尤其是亞里士多德時代的到來,物質世界越發(fā)有力地凸顯于人的理性世界,萌發(fā)于柏拉圖思想中的心理分類在亞里士多德的學術體系中形成了理論和思想形態(tài)。也正是在這一時期,初步形成了哲學解宗教的態(tài)勢,只是以理性為中心的哲學缺乏科學技術的支持,從而導致神秘、畸形與異化的宗教時代的到來。 第二部分,休謨與康德哲學的命運:學術三分理論的時代狀況。文章認為,繼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尤其是啟蒙運動以后,人類的近代文明尤其是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給人類理性增添了強大的生命力。這一時期,上帝已不再神圣,人成為近代文明的中心。盧梭的人本思想、狄德羅的百科全書,尤其是休謨的人性論,使古希臘時代的理論、創(chuàng)制和實用學科思想,正式成為哲學、美學和倫理學的知識形態(tài)??档聞t是這一理論和思想體系的集大成者。然而,也正是康德時代,建立了以人為本的主體性哲學取代了以神為本的宗教哲學,進入了哲學解宗教時代的完成時態(tài)。盡管晚年的康德對基督教十分流連,而且浪漫派地表現出對于神性的無限追戀,然而,這一切已無法抗拒以康德人本哲學為主體、理性啟蒙為核心的歷史大趨勢。 第三部分,告別韋伯與桑巴特時代:學術三分思想的社會轉向。人本主義的崛起、理性精神的張揚,特別是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為韋伯、桑巴特時代學術思想社會品質的誕生,提供了歷史背景和思想源泉。為世界去魅、禁欲思想和崇尚國家政治,構成韋伯學術思想的基本品質。盡管韋伯也充分體現出對于科技理性的批判,甚至也關注藝術美學對現代人的意義。然而,這一切,與他的學術思想的基本品質相比,完全可以稱之為杯水車薪。這是因為,在宗教改革以后,去魅之同時又出現的施魅,世俗化、技術化、權力化等異化形態(tài),正瘋狂地催殘著神圣的德性精神,學術三分思想已經變形,人類文明正面臨著難以擺脫的危機! 韋伯、桑巴特時代之后,學術三分思想發(fā)生了變化。正如貝爾說的那樣,學術三分是技術一經濟、政治和文化,它也是現代資本主義文化矛盾的主要力量。在這一時期,哲學取代宗教的后果得到充分的暴露。這就是:上帝已死與人之死,將成為歷史的必然! 第四部分,人,何以不死:學術三分思想與人的命運。文章認為,近代啟蒙,盡管以人本主義為發(fā)端,而事實上是不斷偏向人的知性,即走向狹隘的理性啟蒙。這種啟蒙,在神性去魅、科技崛起的背景下,逐步失去了人的情感品味和道德關懷。因此,我們認為,啟蒙必須首先由知性轉向心靈,轉向以情感、德性為根本的總體的心靈。其次,在強大的科技理性的帝國時代,美學與倫理學一樣,成為世俗、技術與權力的犧牲品,或者做奴婢,或者做擺設,已失去它純粹、自由的中介品性,現代人不能由此使自己從自然人成為德性人。除非進入世俗、技術與權力走向死亡的時代。本書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否定作為迷信與愚昧的任何宗教因素,肯定作為文化形態(tài)的宗教神學,尊重宗教神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合法性,關注宗教倫理中的神性品質對于知識哲學中人性精神的內在關聯。通過對歐洲近代學術思想與人類文明關系問題的歷史研究,凸顯高尚的信仰和純粹的心靈對于諸多人文 科學思想和整個人類文明的發(fā)展所具有的滲透與推動力,為現代人實現由必然走向自由的使命尋求一條希望之路!

作者簡介

  于文杰,江蘇省濱海人,文學博士,歷史學博士后。2001年承擔國家重大研究課題《中華文化通志·美育志》的著作任務,該書獲第四屆國家圖書將。出版了《現代化進程中的人文主義》(重慶出版社2006)、《傳播學新論》(譯著,南京大學出版社1992)、《藝術發(fā)生學》(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美育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通往德性之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等多部著作。曾在《世界歷史》、《史學月刊》、《世界民族》和《人文雜志》(馬來西亞)、《新世紀學刊》(新加坡)等國內外重要期刊發(fā)表論文50余篇。

圖書目錄


導言 西學何以分類:近代學術分類與中介問題的形成
一、引子:問題的提出
二、中介論
三、中介的延異
第一章 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的足音:學術三分理論的思想淵源
一、學術分類的原始形態(tài)
1.畢達哥拉斯學派
2.德謨克利特
3.蘇格拉底
4.柏拉圖
二、亞里士多德的足音
1.生活狀況與著作體系
2.亞里士多德的學術分類思想
3.德性的意義
三、亞里士多德之后:中世紀學術思想之本體論位移
1.基督教思想的植入與教父哲學的形成
2.經院哲學的誕生與中世紀學術思想之本體論位移
第二章 休謨與康德哲學的命運:學術三分理論的時代狀況
一、休謨的學術思想與康德時代
1.休謨的學術思想
2.休謨學術思想對康德時代的影響
二、康德與學術三分理論的全面建立
1.康德其人
2.哲學與思想的革命
3.知、情、意與學術三分理論
4.美學具有中介的性質
三、席勒學術三分理論的個性品質
1.席勒思想的主要來源
2.席勒的三分思想與中介理論
3.席勒學說的目的性與道德性
4.活的形象
四、費希特的知識哲學與實踐精神
1.艱難的生活之旅
2.學術思想
3.行動哲學與操作原則
4.民族意識與自由精神
五、浪漫派的學術世界
1.浪漫派的學術背景
2.傳統(tǒng)情懷與民族意識
3.科學精神與創(chuàng)新意識
4.神性與人格
六、康德哲學的命運
第三章 告別韋伯與桑巴特時代:學術三分思想的社會轉向
一、韋伯時代的學術背景
1.韋伯時代學術分類的基本狀況
2.路德與加爾文的遭遇
3.韋伯與桑巴特的悖立
二、韋伯與桑巴特的思想
1.世界祛魅何如?
2.資本主義精神
3.人類的困境
三、從上帝之死到人之死
1.尼采學說及其歷史根源
2.??碌乃枷?br />余 論 人,何以不死:學術三分思想與人的命運
一、啟蒙:由知性轉向心靈
1.理性的限度
2.心靈的意義
1.世俗化
2.技術帝國
3.權力的終結
4.美學的再生
三、魂歸何處:宗教倫理的現代意義
1.離開上帝的日子
2.神人同駐
四、本文如是說
1.學術三分思想與人的命運
2.美字中介的可能性
3.神學與人學的關系
4.馬克思的思想
參考文獻
附錄 歐洲近代人文主義的一種經驗方式——論英國十九世紀手工藝運動
一、英國工業(yè)文明“錯”在哪里
二、手工藝運動為什么具有強烈的反戰(zhàn)意識
三、“回歸傳統(tǒng)”不是沒有可能性
后記

本目錄推薦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shuitoufair.cn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