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世紀,古阿拉伯人向北非挺進,軍隊的步伐到達摩洛哥后,被汪洋大海阻擋了去路。征服者們認為這里就是最遙遠的西方邊界,是距離太陽沉沒最近的地方,Morocco因此而得名。摩洛哥狹長的國土被阿特拉斯山從中部截成兩半。東南部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西北部則是氣候宜人的海港。阿特拉斯山脈阻擋了來自于沙漠的熱浪,把摩洛哥的國土劃分成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一半享受著海洋帶來的濕潤與豐富物產,是摩洛哥成為農業(yè)和漁業(yè)大國必不可少的條件;另一半是著了火的沙漠。好萊塢之城就在海與火的交界處,是無數電影人畢生憧憬的圣地。摩洛哥最早的居民是柏柏爾人,傳說中他們驍勇善戰(zhàn)、騎術精湛,是非洲大地上最有名的“勇士”。古阿拉伯人與柏柏爾人的;中突持續(xù)了半個多世紀,直到公元7世紀末期,戰(zhàn)爭才結束,Idriss是摩洛哥的第一個伊斯蘭教王朝,始建于公元788年,從那之后,原住民柏柏爾人逐漸接受了伊斯蘭教,也接受了阿拉伯語。其實在摩洛哥的歷史上,也并非是伊斯蘭教一枝獨秀,在前伊斯蘭教時期,這里也曾經是東正教的“基地”之一。從15世紀起,馬林王朝的衰落就吸引了歐洲的入侵者。在抗爭了數百年后,1911年到1912年,隨著法國的入侵,以及《非斯條約》、《馬德里條約》的簽訂,摩洛哥淪為了法國與西班牙的殖民地。在沿海城市中,基督教漸漸盛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勇猛的巴頓將軍占領摩洛哥時,人們曾這樣形容當時的卡薩布蘭卡一一“一半是好萊塢、一半是圣經。”摩洛哥地處地中海與大西洋的交界處,是大西洋進入地中海的門戶,也是戰(zhàn)爭中兵家必爭之地。在兩次世界大戰(zhàn)中,摩洛哥的地位,無論是在地理上,還是在政治上都炙手可熱。殖民者追求金錢,政客們追求升遷的機會,將軍們追求不朽的功績,摩洛哥美麗的風景成了時代背景中的點綴。并不是所有的愛情故事都像《拉薩布蘭卡》,也不是每個地方都有《阿拉伯的勞倫斯》,貪婪左右著這片土地,戰(zhàn)火、紛爭,一切的一切都讓人傷感。直到1956年,摩洛哥才擺脫法國的統(tǒng)治,宣布獨立。如今柏柏爾人與阿拉伯人似乎完全融合到一起,據說百分之六十的摩洛哥人都含有部分柏柏爾人的血統(tǒng),而最純正的柏柏爾人仿佛也只能在高原與一些山脈的最頂端才能見到。西班牙人與法國人已經離去,20世紀7O年代兩次政變的陰影也己成為過去,摩洛哥漸漸恢復了靈氣,文化歷史沉積下來,化為文明的沃土?,F在的它,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是烈日下的清涼國度,也是人們夢中的“北非花園”。P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