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世紀開頭的三十年中約翰·高爾斯華綏(1867—1933)是英國國內外最享盛譽的小說家,所以我國梁啟超先生訪英,高爾斯華綏是他亟望結識的文學界代表之一。當時的英國作家中哈代已放棄小說而改寫詩歌,勞倫斯尚未得到一致的肯定,康拉德僅以寫海洋小說著名,且都先于他去世,因此他成為小說這一體裁的無可爭議的泰斗而獲得1932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現在回顧起來,平心而論,就社會批評的深刻性來說,他比不上哈代,就心理分析的突破他比不上勞倫斯,就題材的氣勢他比不上康拉德,但就敘事的規(guī)模和反映社會生活的廣度(包括他的戲劇)而言,他是有可企及的地方?!瓝郀査谷A綏自己回憶,他是在1895年他未來的妻子阿妲·庫泊的鼓勵下才真正提筆專門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的,此后一發(fā)不可收拾,1906—1921年陸續(xù)寫成《福爾賽家史》及其續(xù)篇《現代喜劇》(1924—1928)和《一章的結束》(1931—1933)。同時他還寫了另一部家史小說《弗里蘭一家》(1915),以及多部單本的長篇小說《法利賽人島》(1904),《鄉(xiāng)村別墅》(1907),《博愛》(1909)《家長》(1911)等。在我國,高爾斯華綏以老一輩翻譯家周煦良先生所譯《福爾賽家史》而著名。這部作品忠實生動地反映了英國維多利亞晚期與愛德華時代上層社會的風習,郁達夫先生曾稱作者是“英國上流社會的精密記錄者”。讀過《福爾賽家史》中《殘夏》這篇插敘的讀者大概不會忘記高爾斯華綏那優(yōu)美的文體,那好像一闋規(guī)模宏偉的交響樂中一個簡短的抒情間奏曲。這一風格使高爾斯華綏在散文中也成為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