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名軻,鄒國(今山東鄒縣)人,大約生于公元前372年,死于公元前289年。他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后裔,沒落為“士”,受學于孔子之孫子思的門人,成為儒家曾子、子思學派的繼承者,并發(fā)展了這一學派。學成,為了現實他的抱負,他游說諸侯,經歷鄒、任、齊、魯、宋、滕、梁(魏)等國;仕齊為“卿”數年,在梁甚被優(yōu)禮。但齊宣王、梁惠王這些大國諸侯都認為他的主張不合時宜,盡管對他十分優(yōu)待,卻并不采用他的建議。在這種情況下,他不貪戀名位,罷官而去,著書立說,教授門徒,把自己的理想寄托于將來。他停止政治活動以后,便和他的弟子萬章 、公孫丑等把他的學說——即政治主張、哲學理論、教育綱領等——整理成書,傳于后世。這就是流傳至今的《孟子》七篇。本書注釋,基本上采用焦循的《正義》,但不墨守舊說,也從有關方面的說法斟酌去?。豢傊?,要求文從字順,盡量爭取表達原文的真實意義。例如:“國君進賢如不得已”,采用黃宗羲《孟子師說》;“舍皆取諸其宮中而用之”,采用章太炎《新方言》。為便利愛好古典文學而接觸文言機會較少的一般讀者,注釋使用通俗語言,力求淺近。但因古今語言變化很大,很難對所有詞句都能找出相當的話恰切地對譯出來;為了在訓詁上盡量保持“本義”或“引申義”,并不失掉原來的語氣,本書注釋采用以下方法:(一)對于一個詞,必要時用兩個以上意義相近的詞來注釋,讓讀者把它們結合起來,可能體會到原來一定的意義;(二)上下文串講;(三)必要時說明詞性和語法;(四)對現在少見的字或在文義上讀法不同的字,用拼音注出讀音;(五)在某些章里,對全章大意或寫作技巧,憑注音個人的體會,作了一些說明,希望對讀者有所幫助。正文依據宋大字本,校以阮刻注疏本和通行的集注本;但在注釋中,一般地不指出??鄙系漠愅郑悦夥稚⒆x者的注意力。[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