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抱樸子內篇做為道教史和科學技術史的研究資料,無疑是重要的。前人和近人先后做了不少校勘工作,這次把它們匯合起來,加上我個人一些校語和訂正,算是首次的集校。至于注釋,向來沒有一個注本傳世。據紀載,梁朝陶弘景的侄子陶翊在華陽隱居本起錄里曾經提到陶弘景所著道書的名目中有抱樸子注二十卷(見宋張君房編云笈七籤卷一百七、宋賈嵩陶隱居內傳中)。陶弘景抱樸子注二十卷,當係內篇的注解,但是這個注本早已亡佚,連影子都不見了?,F在我將它粗作注釋,聊供讀者之一助。因為抱樸子內篇不是通俗讀物,校釋本既有校訂文字,又有注釋,內容已感繁重,故除個別地方,乘行文之便,聊寓批判之意外(如微旨篇謬稱郭巨埋兒得金),對于一般宗教迷信以及封建倫理的說教,率不另加批語。抱樸子內篇原來單獨成書,不與外篇相併。葛洪抱樸子內篇序云:“余所著子書之數,而別為此一部,名曰內篇,凡二十卷,與外篇各起次第也”。葛洪先撰外篇,后著內篇(見黃白)。抱樸子外篇自敘稱:“凡著內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則內篇為二十卷,應無可疑。唯隋書經籍志道家著錄內篇二十一卷、新唐書藝文志著錄內篇十卷為異。現在流傳的抱樸子內篇二十卷,卷各一篇;則新唐志十卷本,可能是合兩篇為一卷。我相信抱樸子內篇原來就是二十卷,可是卷各一篇,就不一定是原來的樣子。因為晉書葛洪傳說內篇和外篇凡一百一十六篇?,F行本內篇二十篇,外篇五十二篇,內外篇合計僅有七十二篇,距一百一十六篇尚差四十四篇之譜。這四十四篇顯然亡佚了。所以嚴可均鐵橋漫稿六代繼蓮龕為抱樸子敘云:“今本僅內篇之十五六,外篇之十三四耳”。最后,這里需要聲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