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經濟學被認為是經驗科學,如果需要實證,通常使用計量經濟學模型對實際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很少在實驗室里進行可控制、可觀測的實驗。薩繆爾森曾在他的《經濟學》中寫道:一種發(fā)現(xiàn)經濟法則的可能的方法就是通過可控制的實驗,但不幸的是,經濟學家不容易控制這些重要的影響因素,因此無法進行類似化學家或生物學家所做的實驗。由于這種觀念的存在。直到20世紀中葉,經濟學實驗才逐漸起步。 20世紀40年代,哈佛大學的張伯倫(chamberlain)教授首先在課堂上進行經濟學實驗。他建立了一個簡單的實驗,來檢驗競爭性市場均衡是否和數(shù)據(jù)相吻合,實驗結果是否定的。這一做法啟發(fā)了當時作為實驗參與者的史密斯,一是作為研究方法,使用實驗方法開展經濟學研究是否具有可能性;二是作為教學方法是否具有可能性。在史密斯來到普度大學工作的第二年,他開始在課堂上以他的學生為對象再次進行競爭性均衡實驗。結果出乎意料,實驗的,參與者即使擁有少量的個人信息,只要參與者達到一定數(shù)量,市場就會很快收斂到競爭性均衡。這與經典理論的結論--市場的有效性需要大量具有完全信息的參與者并不一致。弗農'史密斯教授以這一突破發(fā)展了一系列市場實驗方法,為實驗經濟學的形成和發(fā)展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