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導論
1. 1研究的問題
1. 2文獻
1. 3研究方法與資料
1. 3. 1研究方法
1. 3. 2資料
1. 4本書的結構
2. 村莊的背景與經濟活動
2. 1崖口村的地理. 人口與資源
2. 2崖口村在歷史上的建置沿革
2. 3村莊的經濟活動
2. 4大隊與村莊的分化
3. 村莊內的公社制度
3. 11980年:為什么沒有分田到戶
3. 2公社制度的現狀:從陸漢滿的一天說起
3. 3大隊內部的主要生產活動:水稻種植與管理
3. 3. 1大隊對水稻生產的管理
3. 3. 2生產隊的生產與管理
3. 4公社制度的經濟基礎:資源開發(fā)與出租經營
3. 4. 1沙與白泥收入
5. 4. 2未料加工廠及其收入
3. 4. 3土地資源的開發(fā)及其租金收入
3. 4. 4政府征地的補償收入
3. 5收入分配與福利
3. 5. 1大隊一級核算
3. 5. 2生產隊二級核算與社員收入
3. 5. 3社員與村民福利
3. 6公社制度的代價與目標
4. 公社制度的精神及其政治. 道德與環(huán)境基礎
4. 1崖口公社制度的精神:“保護弱者, 按勞分配”
4. 2陸漢滿的信念和社會理想
4. 2. l內心世界
4. 2. 2人生經歷
4. 2. 3人生信念與社會理想
4. 3崖口公社精神的道德基礎:陸漢滿的道德人格與政治權威
4. 3. 1陸漢滿的道德人格
4. 3. 2陸漢滿的政治權威
4. 4崖口公社精神的政治基礎:黨的領導與選舉制度
4. 4. 1黨支部的領導與黨員
4, 4. 2崖口的選舉制度與管理委員會的建立
4. 4. 3崖口主導集團對公社精神的態(tài)度
4. 5有利于推行公社精神的環(huán)境因素:崖口土地資源的特點與土地權益爭議
5. 公社精神下的制度安排與制度變遷
5. 1從公社精神到制度安排:公社精神的最有效實現原則與集體經營的均衡規(guī)模
5. 21980年至1985年:全面堅持集體經營與公社制度面臨的市場經濟挑戰(zhàn)
5. 2. 1在集體生產單位內部引進生產責任制
5. 2. 2集體經營體制面臨的市場經濟挑戰(zhàn)
5. 31985年以后的市場化改革:集體經營范圍的收縮與出租經營方式的興起
5. 3. 1水產養(yǎng)殖業(yè)的發(fā)展與經營方式的變化
5. 3. 2來料加工廠經營體制的演變:從集體承包轉為出租經營
5. 4市場化改革的底線:稻田必須集體耕作
6. 村莊公社的社會功能與未來前景
6, 1崖口村莊公社的社會功能
6. 2村民中信念的變化
6. 3干部中集體主義道德意識的弱化
6. 4陸漢滿的希望與憂慮
7. 信念. 效率與社會制度:人本主義的制度經濟學
7. 1崖口現象的一般意義:核心制度與邊緣制度之區(qū)分
7. 2制度分析中的人本主義思想傳統(tǒng)
7. 2. 1托克維爾: 論美國的民主
7. 2. 2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
7. 2. 3梁啟超和錢穆的史學方法論
7. 3新制度經濟學的局限
7. 4人本主義制度理論的基本假設:完滿人生假設及其心理學基礎
7. 4. 1 完滿人生假設
7. 4. 2完滿人生假設的心理學基礎:馬斯洛的人本心理學
7. 4. 3完滿人生假設與人的理性行為之關系
7. 5從信念到制度:社會制度的形成機制
7. 5. 1社會主流信念的整合
7. 5, 2從主流信念到社會核心制度的形成
7. 6制度安排中的制度精神與效率:以1967年崖口大隊一次招標活動為例
7. 7制度變遷
7. 7. 1制度安排的改進
7. 7. 2核心制度的變革
7. 7. 3兩種制度變遷的比較
7. 7. 4對新制度經濟學制度變遷理論的評論
7. 8人本主義制度理論對傳統(tǒng)中國社會的分析:從儒家學說到倫理社會
8. 結論與討論
8. 1關于崖口公社制度能夠長期存在的原因
8. 2關于經濟上低效率的制度安排能夠長期存在下來的原因
8. 3再論經濟上低效率的制度安排為什么能夠長期生存
8. 4關于制度變遷的原因
8. 5關于社會主義國家市場化改革的兩種前景
8. 6關于人的信念與社會制度之間的聯系
參考文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