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的編寫從擬議到完稿花了頗長的時間,即使如此,在交付出版社之際我們依然覺得有修改的壓力。寫作并非剝繭抽絲,抓住頭緒就能順“理”成“章”,而是一個思考與寫作的互動過程。很多情況下,正是在文字選擇與組合排列的過程中,思維才得以清晰起來。故寫作對于作者來說,不只是一個閱讀、綜合和消化的過程,更是一個學習和反思的過程。通過寫作,我們了解了自己的局限,明確了進一步思考的方向。在這一意義上,我們與讀者處在同一過程之中。在寫作過程中,本書作者參考了大量的學術著作和同類教材,它們無法在本書的參考文獻中一一反映出來??紤]到教材的簡潔性,我們盡量選擇比較適合于初學者閱讀的版本,并減少不必要的引注,在此謹表歉意。即使如此,本書的注釋可能還是比一般教科書要多。對此,作者只好作一點自慰的解釋:它們或許有助于讀者的進一步閱讀和思考。本書是集體協(xié)作的產物。全書的基本框架由編者幾經協(xié)商而確定,各章的具體節(jié)目和內容則充分發(fā)揮各撰寫者的自主性和能動性。在這一愉快的合作中,作者們帶來了不同的風格,他們以各種方式在本書中留下了自己的印記。最后的統(tǒng)稿并不追求語言和文風的刻板一致,只要不影響內容的表達,統(tǒng)稿時尊重各章作者的基本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