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實用角度出發(fā),全面系統(tǒng)深入地闡述了MCS-51單片機及其兼容機外圍電路的設計與應用。全書共6章。第1章介紹智能化集成傳感器及接口技術。第2章介紹智能功率器件、控制電路及測控系統(tǒng)的設計。第3章介紹單片機數據采集系統(tǒng)與新穎檢測電路設計。第4章介紹智能儀器專用集成電路及其應用。第5章介紹單片機測控系統(tǒng)的電源電路的設計。第6章專門介紹單片機測控系統(tǒng)的抗干擾設計。本書取材最新流行的和其他系列兼容的單片機,突出外圍控制電路的設計,是讀者可望得到的實用技術圖書。前言目前,各種類型的單片機在國內外獲得了廣泛應用,人們對單片機外圍電路的設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來,隨著微電子技術、系統(tǒng)集成技術和電子技術的飛速發(fā)展,一大批新穎、獨特、高集成度、高性價比的單片機外圍電路器件如雨后春筍般競相問世,這對于提高單片機測控系統(tǒng)的可靠性、安全性和性價比起到了重要作用。MCS-51單片機及其兼容機的外圍電路種類繁多,主要包括各種智能化/網絡化集成傳感器及接口電路,單片數據采集系統(tǒng),新穎檢測電路,集成信號源,基準電壓源,集成恒流源,單片A/D轉換器及單片智能儀表專用集成電路,新型功率器件,線性集成電源及單片開關電源,顯示器件等。目前,單片機外圍電路正朝著單片集成化、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多功能、微功耗、高可靠性的方向發(fā)展。廣大讀者迫切需要掌握該領域的新技術。鑒于目前國內專門介紹單片機外圍電路設計的書籍很少,而且所介紹外圍器件的涉及面較窄,難于適應科技發(fā)展新形勢的需要。為此,我們將近年來從事科研和教學工作中所積累的經驗及部分科研成果加以系統(tǒng)總結,并參考國內外廠家提供的最新資料后撰成此書。本書融先進性、實用性、科學性于一體,主要有以下特點:第一,全面、系統(tǒng)、多方位地介紹了國內外單片機的新穎外圍電路、新器件與新技術,為實現(xiàn)優(yōu)化設計、完成系統(tǒng)集成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例如,本書介紹的國際上現(xiàn)正流行的智能化傳感器及網絡化智能傳感器、可編程精密數據采集專用集成電路、帶16位/24位Σ-Δ式ADC和微控制器的高精度數據采集單片系統(tǒng)、單片精密U/f、f/U轉換器,均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反映了該領域的國際最新科技成果。第二,結構嚴謹,條理清晰,內容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以第五章為例,首先介紹線性集成穩(wěn)壓器,再介紹新型低壓差集成穩(wěn)壓器,然后重點闡述21世紀初國際上新問世的第四代單片開關電源。內容由淺入深、以硬件為主,做到了軟、硬件結合。所選用的集成電路均具有代表性。各章之間保持相對的獨立性,讀者既可通讀全書,亦可選讀部分章節(jié)的內容。第三,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本書在介紹大規(guī)?;虺笠?guī)模集成電路時,還詳細介紹了其電路設計要點、各種應用電路。第六章還深入闡述了單片機測控系統(tǒng)的電磁兼容性設計。本書對研制和開發(fā)新型單片機測控系統(tǒng)、智能儀器儀表,均具有重要參考價值。第四,信息量大,知識面寬,便于讀者觸類旁通,靈活運用。沙占友任本書主編,王彥朋、孟志永、馬洪濤、王曉君、薛樹琦、葛家怡、陳書旺、張永昌任副主編。沙占友撰寫了第一章、第三章和第五章,并完成了全書的審閱及統(tǒng)稿工作。李學芝、孟志永繪制并審閱了全部插圖。馬洪濤、王曉君、睢丙東、王書海撰寫了第二章。王彥朋、孟志永、張永昌、趙立志、任文霞撰寫了第四章。薛樹琦、葛家怡、陳書旺、李春明、安國臣撰寫了第六章。參加本書撰寫工作的還有陳慶華、張文清、宋懷文、王志剛、劉立新、張啟明、劉東明、趙偉剛等同志。由于作者水平有限,書中難免存在缺點和不足之處,歡迎廣大讀者給予指正。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