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有一句話,叫“經驗是頭發(fā)落光后上帝送給你的一把梳子”,意思是,經驗的獲得并非一件很容易的事,它需要依賴于長期的歷練;而一旦獲取經驗,人生之路也將走完。這句話有點悲觀色彩。其實,我們時時都在工作中和人世間歷練,時時都在積淀著經驗和智慧,也許在年富力強的時候,在依然享受著青春美妙感覺的時候,在兩鬢尚未染霜的時候,我們就已經成了經驗的富有者,成了一個真正的智者。經驗、智慧的有無以及多少與年齡的大小未必成正比。但經驗、智慧一定與人的學習、實踐、思考尤其是反思有正相關。特別提及“反思”,是因為,反思是回頭看過去走的路:路走得正,自然鼓起了沿著正確方向繼續(xù)前行的勇氣;路走得有些歪,則無妨停下來想一想走歪的原因,以及下一步如何糾偏行正?!巴卟豢芍G,來者猶可追”,這絕不是說“往者不可‘鑒’”,如果不“鑒往”,對于“來者”,我們的追索、追求往往是盲目的,很可能蹈入險地,遭致敗北的命運。反思是獲得教訓的捷徑,而教訓又常常是經驗寓居的母體,我們往往可以經由教訓的“曲徑”來探得經驗的幽深之地?!胺此肌逃枴涷灐睂嵲谑翘釤捴腔鄣臉O好的步驟,尤其當我們剛剛登上教育的旅程;尤其當我們遇到了在社會轉型期頻頻出現(xiàn)的、前所未有的教育現(xiàn)象時?!督逃谢凇肪褪沁@樣的一本反思之作。坦率地說,它訴諸讀者的是面對挫折、遭遇失敗的教訓而非贏得勝利、創(chuàng)造輝煌的經驗,但這并不意味著你就不可能從中汲取理性智慧的益處和營養(yǎng),因為它至少可以告訴你有哪些關于教育的心理必須糾正,有哪些關于教育的行為必須克服,有哪些關于教育的理念必須扭轉。如果把教育比作是愛迪生發(fā)明燈炮的過程,那么,這一篇篇文章,一個個案例不正如他在發(fā)明鎢絲之前所使用的銅絲、鐵絲等等東西嗎?我們不能說銅絲沒有作用,鐵絲沒有價值,同樣,也不能說這些錯誤和缺憾不可以成為正確的先導,沒有“活的教育學”的意義。教育當然最好是無悔的事情,但這只能是理論上的一種假想。教育事實上的可悔之處的出現(xiàn)不管屬于哪一種情況,都是因為我們在實踐和行動。從某種意義上說,所有的實踐和行動都存在著“試錯”的可能。因此,要教育“無悔”,只有兩種情形,第一是遠離實踐,拒絕行動——不去做事,自然就沒有做錯的可能、可悔的地方;第二是不愿去發(fā)生、承認和領會這一番“悔”意。前者充其量是一個懶漢,后者卻是地地道道的頑固不化的分子。無論是哪一種,都對教育本身有百害而無一益。由此反觀,教育的“有悔”,正體現(xiàn)著教育者可貴的責任感和進取意識。對《教育有悔》一書所提供的一個個真實、生動、具體的事例,我們自然可以把它當作教訓來看待,告誡自己“此路不通,繞道而行”;另一方面,也可以視之為很好的經驗(尤其是當事人后來所采取的積極的“改過”行為,更具有作為經驗的標本意義),這一點毋庸再言。而如果說它是經驗,我以為它就是一把很好的“醒腦梳”,這把“梳子”的最大功用和價值或許就在于,在你的教育生涯中,讓你提神醒腦,使你知道教育應該做什么,怎樣去做。知道教育應該做什么,怎樣去做,就能無限地逼進“無悔”的教育境地。易言之,這些文章、這本書的寫作或出版的目的就在于以“有悔”達成“無悔”。于是,原本不免“殘酷”的“命意”就變得比較美好了?!督處煵┯[》正是出于以上考慮,在去年組織了同一主題的征文活動,收入本書的近百篇作品有一半是它發(fā)表過的優(yōu)秀征文??刹豢梢赃@樣說,辦刊人,本書及本套叢書的主編、出版人不謀而合的“命意”恰恰說明:教育不僅是“有悔”的,而且教育也需要,也呼喚清醒的、直抵肺腑的自律與反思;也需要,也呼喚清醒的、拷問靈魂的“‘悔’的精神”,一言以蔽之:教育需要一把很好的“醒腦梳”!送你一把“醒腦梳”,正是我們編輯此書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