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0年代開始,“人文精神”成了大陸學界關注的話題。此后,“人文精神”逐漸成為一個流行語,頻繁出現在各種文化和教育的口號中。人文精神既是一個引人人勝的話題,更是一個無限開放的思想平臺。讓我們悠閑地打開眼前這本書,以耐心和寬容來聆聽來自不同學科的聲音,放飛我們的心靈,共同去分享彼此對于生命意義的探尋,對于歷史人物的感懷,對于身心和諧、人際和諧、人與自然和諧的美好向往…… 與此相應,在加強人文教育的研究和管理方面,我們應當充分顧及人文學科的特點,努力從日常生活的點滴修養(yǎng)中去培育人文精神,避免讓人文課程又蛻變?yōu)閿底值暮唵委B加,避免用一般的科研標準來簡單裁斷人文學術成果。比如,在高校中籠統地提倡教學與科研并重,并將人文學術簡單納入了科研范疇,是不太準確的。這種提法本身不合乎人文學科的學科特性,在實踐上容易導致對于人文學術獨特性的漠視,導致對人文學術成果的偏頗評價。與自然科學研究和社會科學研究相比較,人文學術更強調對精神價值的體悟和探索,這種探索可能由于每位探索者的不同學術個性而帶有強烈的個性色彩。因此,在保證程序公正和數字公正的同時,是否考慮建立一種比較適合評價人文學術的特殊制度,作為對一般科研評價體系的補充,以應對那些超出一般科研評價體系之外的、為人文學術所獨有的問題。人文精神既是一個引人人勝的話題,更是一個無限開放的思想平臺。讓我們悠閑地打開眼前這本書,以耐心和寬容來聆聽來自不同學科的聲音,放飛我們的心靈,共同去分享彼此對于生命意義的探尋,對于歷史人物的感懷,對于身心和諧、人際和諧、人與自然和諧的美好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