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是中國文化最古老的典籍,歷代正統(tǒng)派的學者,用許多不同的文字贊揚它,大致說來,推崇它為“群經之首”,致予無上的敬意。相反的,認為僅是古代的一部卜筮之書,近于巫祝的誣詞,卑不足道,只是經過孔子傳述《周易》以后,又加上歷代許多學者穿鑿附會,才有了后世的盲從和崇敬。甚之,近代以來,還有許多類似輕薄的譏刺。無可否認的,《易經》原是上古卜筮的學術,但到了商、周之際,經過文王的整理和注述,把它由卜筮的范圍,進入“天人之際”的學術領域,由此《簡易》一書,便成為中國人文文化的基礎。自東周以來,再經過孔子的研究和傳述,同時又散為諸子百家學術思想的源泉,這是無可否認的事實。因此,如要研究中國文化,無論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儒、道、墨和諸子百家,乃至唐、宋以后的儒、佛、道等諸家之學,不從《易經》探研,便有數典忘祖之概了?!兑捉洝放c三易通常我們提到《易經》,就很自然地知道是指《周易》這本書。因為中國文化,自經孔子刪《詩》《書》,訂《禮》《樂》以后,冠以《周易》一書,統(tǒng)稱“六經”。經是天地的大準則,也是人生的大通道。稱《周易》等書為六經,便是說明經過孔子所整理過的這六部書,它是包括中國傳統(tǒng)文化“天人之際”所有學問的大原理、大法則。自秦、漢以后,研究易學的,對于《易經》一書命名的內涵問題,就有“三易”之說的異同出現了。第一:屬于秦、漢以后正統(tǒng)儒家學派的理論,根據《易緯·乾鑿度》這本書的觀念,認為“易”的內涵,包括三個意義:(l)易。就是簡易、平易的意思。因為天地自然的法則,本來就是那樣簡樸而平易的。(2)變易。認為天地自然的萬事萬物以及人事,隨時在交互變化之中,永無休止。但是這種變化的法則,卻有其必然的準則可循,并非亂變。(3)不易。天地自然的萬事萬物以及人事,雖然隨時隨地都在錯綜復雜、互為因果的變化之中,但所變化者是其現象。而能變化的,卻本自不易,至為簡易。第二:屬于秦、漢以后儒、道兩家學者通用的觀念,根據《周禮·大卜》篇對于三易的涵義,是指上古以來直到周代初期之間的《易經》學術思想,約分為三個系統(tǒng):(一)《連山易》。(二)《歸藏易》。(三)《周易》。據說,伏羲時代的易學,是《連山易》。首先以“艮卦”開始,象徵“山之出云,連綿不絕”。黃帝時代的易學,是《歸藏易》。首先以“坤卦”開始,象徵“萬物莫不歸藏于其中”。意思是指人類的文化和文明,都以大地為主。萬物皆生于地,終又歸藏于地。周代人文文化的開始,便以現在留傳的《周易》為寶典,首先從“乾”“坤”兩卦開始,表示天地之間,以及“天人之際”的學問。但東漢的大儒鄭玄,認為夏代的易學是《連山》。殷代的易學是《歸藏》。當然,周代的易學便是《周易》了。又另有一說:認為上古的神農氏世系名“連山氏”,又名“列山氏”。所謂“連山”,便是“列山”的音別。黃帝的世系又名“歸藏氏”。因此兩說,又有異同的問題存在其間,如果認為夏代所宗奉的易學便是《連山易》。殷代所宗奉的易學便是《歸藏易》。到了周代,經過文王的整理,才構成為《周易》體系的易學。那么關于這兩個分歧的意見,也就沒有太大的出入了。但以考據學者的觀點來看《易緯·乾鑿度》和《周禮·大卜》篇這兩種文獻資料,應該都有值得懷疑的地方。歷來考據學家們,認為《易緯·乾鑿度》等書,純出漢末或魏、晉人的偽作,假托是上古的傳承。這種觀念,并非完全無理,也的確值得研究、考慮??墒莾蓾h以后的學者,硬性舍棄《周禮·大卜》的觀念而不采信,偏要采用更有問題的《易緯·乾鑿度》之說,認為“簡易、變易、不易”為天經地義的易學內涵,這便是后世以儒理說易的根據。那是不顧考據,只取所謂三易原理的內義,用之說明易學的大要而已。此外,關于“連山、歸藏、周易”的三易之說,在漢、魏以后道家的學術思想中,便又發(fā)生了兩種觀念。(一)認為《連山》、《歸藏》這兩個系統(tǒng)的易學,早已失傳。(二)認為漢、魏以后的象、數易學,便是《連山》、《歸藏》的遺留,頗為合理。而且《連山》、《歸藏》易學的精義,確已成為秦、漢以后道家學術思想的主干。如十二辟卦之說,便是以“歸藏”的“坤”卦為主。卦氣起“中孚”之說,便是以“艮卦”的半象為用。易名的定義后世有人從《易經》內容所舉例的動物,如龍?。●R?。∠蟀?!彖??!鹿??!等等著眼,并且采用《系辭傳》所說,我們的老祖宗伏羲開始畫卦時有“遠取諸物”的說明,認為原始的“易”字,便是取其象形飛鳥的觀念。不過,此說并未引起重視。到了近代,有人認為“易”便是蜥蜴的簡化,蜥蜴這種生物,它的本身顏色隨時隨地變化多端,當它依附在某種物體時,它的顏色,便會變成與某種物體的色相相同。《易經》是說明天地間事物的必然變化之理,所以便取蜥蜴作象徵,猶如經書中的龍、象等一樣。但總不能叫它是“蜴經”,因此便取名為“易”。主張此說的,以日本的學者中最為強調。這等于在第二次大戰(zhàn)前,說“堯”是香爐、“舜”為蠟燭臺、“禹”是爬蟲,同樣的都含有輕薄的惡意誣蔑,不值得有識者的一笑,不足道也。那么《易經》的“易”字,究竟是什么意義呢?根據道家易學者的傳統(tǒng),經東漢魏伯陽著《參同契》所標出,認為“日月之謂易”的定義,最為合理。“易”字,便是上日下月的象形?!兑捉洝穼W術思想的內涵,也便是說明這個天地之間,日月系統(tǒng)以內人生與事物變化的大法則。并且從近世甲骨文的研究的確有象形上日下月的“易”字。因此更足以證明道家傳統(tǒng)和魏伯陽之說“日月之謂易”的定義之準確性。目前《易經》的學術思想,在西方歐、美各國,逐漸大加流行,我們自己對國家民族祖先文化準確的定名和解釋,絕對不能跟著人云亦云,含糊混淆,自損文化道統(tǒng)的尊嚴。《易經》的作者“易更三圣”。這是秦、漢以后的作者,對于上古形成易學傳統(tǒng)者公認的定說。也是我們現在開始研究易學者必須先得了解的問題。秦、漢以后,儒家學者的共同認定,開始畫八卦的,是我們的老祖宗伏羲氏。演繹八卦的,當然是周文王。發(fā)揚易學精義的,便是孔子。因此說“易更三圣”就是指畫卦者伏羲、演卦者文王、傳述者孔子。事實上,文王演卦而作“卦辭”,他的兒子周公又祖述文王的思想而發(fā)揚擴充之,便著了《爻辭》,為什么三圣之中卻不提到周公呢?據漢儒的解說;根據古代宗法的觀念,父子相從,因此三圣之中便不另外提到周公了。關于這個問題,如此結案,是否公允而有理,還是很難認定。開始畫卦的,當然是伏羲,這是毫無疑問的事。經過文王演卦、周公祖述、孔子發(fā)揚以后,硬要賴掉周公在文化學術上的功勞,恐怕孔子夢對周公時,于心難安。同時,又輕易地溜掉“更三圣”的這個“更”字,也不應該。古文“更”字又有“曾經”的意思,所謂“易更三圣”者,是指易學經過三位圣人學者的整理,才得發(fā)揚光大。由伏羲畫八卦開始,到了商、周之際,再經過文王、周公、孔子三圣的研究和著述,才建立了《周易》學術思想的系統(tǒng)。因此可知“易更三圣”一語,嚴格地說,應該是對《周易》一書而言。如果說對所有的易學系統(tǒng)來說,硬拉下伏羲來湊合三圣,似乎有點牽強。連帶這個問題而來的,便是“文王演易”和重復演繹為六十四卦的問題了。伏蒙畫卦,這是古今公認的事實。由八卦演繹成六十四卦,卻有四種說法:(一)認為六十四卦也是伏羲所排列的。(二)有的認為六十四卦也是文王的演繹。(三)認為由八卦重復排演成六十四封的,是神農氏。(四)認為重復演卦的人是夏禹。主張第一說的,以王弼(輔嗣)等為最有力。主張第二說的是司馬遷等。主張第三說的是鄭玄等。主張第四說的是孫盛等。要把這四種說法加以考據確定,實在不容易,而且?guī)缀跏墙^對不可能的事。至于認定重復卦象的人是周文王,大概是從“文王演易”這個“演”字的觀念來推定。其實,這個“演”宇,不能硬說就是演繹六十四卦的涵義,只能說是對《周易》一書六十四卦排列的次序和方式,以及《周易》書中對卦多爻辭的演義而言。這是無可否認的,都是文王的杰作。至于伏羲畫出的卦象,它的原來次序程式究竟是如何排演的?為什么《連山》易的排列以“艮卦”為首,為什么《歸藏》易的排列以“坤卦”為首等問題,都是值得研究的。王輔嗣的主張,認為重復排演六十四卦者,仍是伏羲的創(chuàng)作,這是最為有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