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將行為科學中需要理論和傳統(tǒng)經濟學結合起來,力圖運用需要理論的基本觀點以及作者對需要理論新的見解,系統(tǒng)地解讀傳統(tǒng)西方經濟學的主要概念和主要內容。有助于從事行為科學研究的人員、經濟管理工作的實踐者和理論研究者從人的基本天性角度來理解經濟學基本概念和觀點,從而具有一定參考價值;尤其對于從事行為科學與經濟學交叉研究的人員,本書能夠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圖書目錄:上篇 “N—S觀”及其對基本經濟現(xiàn)象的解釋第一章 需要理論的進展與“N—S觀” 一、需要理論綜述、評價與新進展 (一)經濟理論與管理理論中的人性假設 (二)對經濟及管理理論中人性假設的評述 (三)人性問題新探索 (四)進一步的思考 (五)小結 二、實力:滿足需要的杠桿 (一)實力的概念 (二)實力與決策過程和執(zhí)行過程的關系 (三)實力:滿足需要的杠桿 (四)實力概念的量化 三、“N—S觀”的進一步說明 (一)需要結構的波動 (二)群體需要與群體實力 (三)需要與實力的相互關系 (四)“N—S觀”視角下的知識理論體系 (五)“N—S觀”對前人需要理論的簡要解讀 第二章 “N—S觀”視角下的基本經濟現(xiàn)象 一、交換現(xiàn)象 (一)交換現(xiàn)象本質 (二)“自由交換”與“非自由交換” (三)群體中的交換:交換中的聯(lián)想與比較 (四)非交換占有與實力 (五)物品交換的數(shù)量比例決定 二、貨幣現(xiàn)象 (一)滿足交換需要:貨幣的出現(xiàn)及形式變化 (二)滿足交換需要:符號貨幣的供給量 (三)商品貨幣經濟中的交換規(guī)律:“N—S觀”對馬克思價值規(guī)律的解讀 (四)貨幣職能的“N—S觀”解釋 (五)用貨幣量代表需要滿足程度的“利”與“弊” 三、收益、成本和機會成本 (一)收益和成本 (二)機會成本 四、生產現(xiàn)象 中篇 需要理論視角下的西方微觀經濟學第三章 市場機制與“N—S觀” 一、市場與“N—S觀” 二、需要理論視角下的需求規(guī)律 (一)“需求”與“需要” (二)需求曲線與需求規(guī)律 三、需要理論視角下的供給規(guī)律 四、彈性、價格機制與蛛網理論 (一)彈性:一個反映事實要素的概念 (二)價格機制:以需要滿足的最大化為動力基礎 (三)蛛網理論:價格機制的動態(tài)描述第四章 消費者需求理論與“N—S觀” 一、“N—S觀”視角下的基數(shù)效用論 (一)效用 (二)基數(shù)效用論的假設前提 (三)基數(shù)效用論的消費者均衡 (四)基數(shù)效用論對需求規(guī)律的解釋 二、“N—S觀”視角下的序數(shù)效用論 (一)序數(shù)效用論的假設前提 (二)序數(shù)效用論的消費者均衡 (三)序數(shù)效用論對需求規(guī)律的解釋 (四)需要理論視角下的正常品、劣質品、吉芬品和炫耀品 三、消費者需求理論的“N—S觀”評論 (一)有關“供需”的幾個問題 (二)基數(shù)序用論與序數(shù)效用論的對比及其“N—S觀”筒評 (三)對效用理論“批評”的解讀第五章 供給理論與“N—S觀” 一、生產理論的“N—S觀”解讀 (一)生產理論的幾個概念 (二)一種可變要素的合理投入 (三)兩種可以相互替代的可變要素的合理投入 (四)規(guī)模收益問題 二、成本理論的“N—S觀”解讀 (一)成本的含義 (二)生產者的短期成本 (三)生產者的長期成本 (四)生產者的利潤最大化原則第六章 市場理論與“N—S觀” 一、不同的市場結構:環(huán)境約束差異或要素前提差異 二、環(huán)境約束差異的延伸:不同市場結構下的需求曲線和成本曲線 (一)不同市場結構下的生產者需求曲線 (二)不同市場結構下的生產者成本曲線 三、差異約束下的決策:不同市場結構下的均衡產量與均衡價格 (一)完全競爭市場的均衡產量與均銜價格 (二)完全壟斷市場的均衡產量與均衡價格 (三)壟斷競爭市場的均衡產量與均衡價格 (四)寡頭壟斷市場的均衡產量與均衡價格 四、不同市場結構的效率:社會需要的實現(xiàn) (一)從個體角度到社會角度 (二)社會需要的演化:對市場結構的選擇 (三)實力構成的對比:生產者的個體需要與社會的群體需要第七章 分配理論與“N—S觀” 一、相關概念 二、“N—S觀”視角下的生產要素需求 (一)對生產要素需求的一般原則 (二)要素市場完全競爭時生產者對單個可變要素的需求曲線 (三)要素市場完全競爭且兩個要素可以變動時生產者的要素需求曲線 (四)多個生產要素可以變動時生產者對要素的需求曲線 三、“N—S觀”視角下的要素供給” (一)生產要素供給約束的一般特點 (二)幾種典型生產要素的供給 四、“N—S觀”視角下生產要素的使用量及價格決定 五、本章總結:“N—S觀”對分配理論的綜合評述 (一)小結:分配理論的“N—S觀”解讀 (二)對有關“評論”的解讀第八章 一般均衡和福利經濟學的“N—S觀”解讀 一、均衡問題 (一)局部均衡與一般均衡 (二)一般均衡模型 二、福利經濟學的“N—S觀”解讀 (一)福利經濟學的概念 (二)社會福利的檢驗標準 (三)社會福利函數(shù)與市場社會主義理論第九章 微觀經濟政策與“N—S觀” 一、“N—S觀”對微觀經濟政策的整體觀察 二、“N—S觀”視角下的微觀經濟效率政策 (一)抑制壟斷的微觀經濟效率政策 (二)針對公共物品的微觀經濟效率政策 (三)針對經濟外部性的微觀經濟效率政策 (四)針對不完全信息的微觀經濟政策 三、“N—S觀”視角下的微觀經濟公平政策 下篇 需要理論視角下的西方宏觀經濟學第十章 國民收入決定論與“N—S觀” 一、“N—S觀”視角下國民收人的衡量標準與核算方法 (一)幾個“收入”概念的“N—S觀”含義 (二)國民收入三種核算方法的“N—S觀”解讀 二、簡單的國民收人決定論 (一)國民收入恒等式 (二)幾個概念:消費、儲蓄與投資 (三)規(guī)律與原理 三、IS—LM模型 四、總需求——總供給模型 (一)總需求曲線AD的決定 (二)總供給曲線AS的決定第十一章 “N—S觀”視角下的宏觀經濟政策 一、“N—S觀”與宏觀經濟目標 (一)需要整合與宏觀經濟目標的形成 (二)實力因素與宏觀經濟政策 二、“N—S觀”視角下的宏觀財政政策 三、“N—S觀”視角下的宏觀貨幣政策 四、“N—S觀”視角下的收人政策(或工資——價格政策) (一)收入政策目標的本質:需要演化的結果 (二)收入政策執(zhí)行中對需要理論的運用第十二章 動態(tài)經濟理論與“N—S觀” 一、經濟周期理論的“N—S觀”審視 (一)基于需要理論的觀察 (二)基于“實力”的觀察 二、經濟增長理論的“N—S觀”審視 (一)需要演化與經濟增長理論的出現(xiàn) (二)實力因素與經濟增長理論 三、通貨膨脹理論的“N—S觀”審視 (一)通貨膨脹:物價變動中的事實要素 (二)需要整合:通貨膨脹產生影響的途徑 (三)實力因素:通貨膨脹的成因及對策第十三章 “N—S觀”與開放的宏觀經濟理論 一、開放經濟理論的幾組概念 (一)國際收支平衡 (二)匯率 二、考慮經常項目的IS—LM模型 (一)幾個概念 (二)開放經濟中的IS—LM曲線 三、資本項目與凈資本流出函數(shù) 四、BP曲線與四部門經濟的宏觀管理 (一)國際收支均衡函數(shù) (二)四部門經濟的宏觀管理附錄l 西方經濟學常見概念的“N—S觀”解讀附錄2 “N—S觀”的一些現(xiàn)代例證參考文獻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