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聯又稱楹聯,俗稱對子,它是我國獨有的一種文學形式,體現了我國人民獨特的生活情趣。對聯對仗工巧,音調和諧,內涵豐富,為社會各階層所喜聞樂見。它始于五代十國,興盛于明清兩代,發(fā)展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五代后蜀主孟昶在寢門桃符板上的題詞“新年納余慶,佳節(jié)號長春”,可以算是我國最早的對聯了。對聯起源于我國古典詩詞,源頭可追溯到先秦典籍中的對偶句。商周兩漢的對偶句及魏晉南北朝辭賦中的駢儷句,為后來對聯的產生奠定了基礎。盛唐以后,律詩、律賦的結構已臻于盡善盡美,對偶句已經成為詩文的組成部分,并且其獨立性也在逐漸加強。對聯就是由格律詩中的對偶句和駢賦中的儷句發(fā)展而來的。明清兩代,對聯已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各類對聯都得到廣泛的應用。自明朝起,由于皇帝垂青,上至達官顯貴,下至平民百姓,吟詩作對蔚然成風。加之康乾二帝的推崇,一時楹壇高手云集,揮毫潑墨,各式名聯異彩紛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