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線射頻識別技術(RFID)是自動識別技術的一種高級形式。隨著信息化技術的不斷發(fā)展,無線射頻識別技術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本書主要介紹了無線射頻識別技術的基本工作原理和具體應用,并列舉了大量的應用實例,如動物識別管理、配送中心管理、礦井管理、停車場管理、軍事物流運用等。企業(yè)信息化建設的基礎是基本的現(xiàn)實數(shù)據(jù),基本現(xiàn)實數(shù)據(jù)的完備和真實與否,直接關系到企業(yè)信息化建設的成敗。自動識別技術,就是在企業(yè)信息化建設中根據(jù)現(xiàn)實數(shù)據(jù),利用計算機系統(tǒng),進行信息化數(shù)據(jù)自動采集的一種信息技術。無線射頻識別技術(RFID)是自動識別技術的一種高級形式,RFID自身獨特的技術優(yōu)勢將為企業(yè)信息化建設做出杰出的貢獻。2002年底,《計算機世界》上一篇名為"展望2003年,網絡等十大前沿技術提前預覽"的IT賀歲文章將RFID技術列為第五大IT前沿技術。2004年初,美國有線新聞網公布了即將于2004年出現(xiàn)并對人類生活產生巨大影響的10項技術,其中,RFID名列第三。專業(yè)技術市場咨詢公司Gartner選出2005年十大熱門技術,其中射頻識別標簽(RFIDTags)榜上有名。Gartner這樣描述RFID:"到2012年,射頻識別(RFID)和類似的無線射頻芯片會有所變化,從供應鏈管理技術演變成能夠帶給消費者附加價值的應用,例如找尋對象所在位置和狀況回報等??梢灶A期的是,RFID電子標簽的成本會降低到使得此項技術的實施變得理所當然的地步。使用RFID,可以追蹤產品的生命周期,提供更多、更深入的過程資料記錄。電子標簽可以嵌入到不耐久存的產品裝運設施中,以便在貨物從倉庫運往商店上架的途中,監(jiān)視溫度、震動、腐壞和其他因素的變化。"從1948年RFID技術問世以來,直到20世紀末、21世紀初它才被ISO和其他機構確定為供應鏈的首選管理手段,在我們面前展現(xiàn)出了一片繁榮昌盛的RFID應用前景圖。2004年,中國相關機構又開始了國際標準的引進與本土化工作;在美國,RFID也被認為是資本市場上最穩(wěn)健的投資方向之一。所謂RFD技術,就是利用無線電波來進行通信的一種自動識別技術。其基本原理是通過讀頭和黏附在物體上的標簽之間的電磁耦合或電感耦合來進行數(shù)據(jù)通信,以達到對標簽物品的自動識別。有資料認為,如果說條碼識別是自動識別技術的始祖,RFID則是自動識別技術的終極。作為一項先進的自動識別技術,RFID具有存儲量大、可讀寫、穿透力強、識別距離遠、識別速度快、使用壽命長、環(huán)境適應性好等特點。此外,RFID還是惟一可以實現(xiàn)多標簽同時識別的自動識別技術。RFID廣泛應用于供應鏈管理、門禁安防系統(tǒng)、物流系統(tǒng)、礦山跟蹤系統(tǒng)、智能家電、運動計時、電子支付、生產線自動化、物品監(jiān)視、汽車監(jiān)控等??梢赃@樣說,RFD將成為用途最廣泛的自動識別技術。RFID,作為一項古老而年輕的技術,剛剛進入中國市場,就如同當年計算機進人中國市場一樣,必定會有一個被認識和發(fā)展的過程。隨著成本的下降和標準化的實施,RFD技術的全面推廣和普遍應用將是不可逆轉的趨勢。目前國內關于這方面的資料不多,為了適應RFD在中國的發(fā)展,我們編寫了該書。技術研究的目的在于應用,因此,在本書內容的安排上也是從理論到應用,這正是我們一貫的做法。由于種種原因,還會存在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請讀者指正。本書主要側重于應用,因此,有關RFID的較復雜的理論知識,我們沒有做太多的介紹,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閱相關資料。本書第7、8、9、10章所列舉的應用實例,如動物識別、配送中心管理、礦井管理與停車場管理等內容來源于北京科技大學RFID應用研究中心的研究與試驗成果。該中心的研究人員不僅對相關領域進行了比較深刻的應用研究,而且設計和制造出了相關的應用系統(tǒng)模型,測試了相關廠家的射頻產品。他們?yōu)榇烁冻隽撕艽蟮呐推D辛,他們分別是劉文達、何輝琳、廖明艷、劉偉民、唐琳、賀振更、黃杰、張慶雁、陳亮、梁荷蘭、王楊、鄧曉波。另外,在這幾章的內容里,作者有意加大了整個系統(tǒng)的設計與應用方面的內容,這樣,讀者可以對整個系統(tǒng)有一個全面的了解。本書所介紹的技術產品同樣以相關企業(yè)的現(xiàn)實產品為基礎,感謝這些企業(yè)提供的資料和運用許可。希望本書能夠為廣大無線射頻工作者起到一個拋磚引玉的作用。該書的讀者對象定位于廣大信息化工作者、物流工作者,以及RFID行業(yè)技術人員和應用研究人員。本書由游戰(zhàn)清組織編寫(編寫第1、4、5、6、12、13、14章以及附錄B),參加本書編寫的其他同志包括李蘇劍教授(北京科技大學,編寫第7、8·、9、10章)、張益強博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編寫第2章、附錄A,以及第4、5、6章部分內容)、資深工程師劉克勝先生(裝甲兵工程學院、編寫第3、11章)、鄭利強博士(北京華深科技發(fā)展有限公司,編寫第1、3、7章部分內容)、徐虎經理(編寫第7、10章部分內容以及附錄C),全書由張益強博士和游戰(zhàn)清負責審稿。在本書的編寫過程中,得到了南京理工大學譚天德教授、北京航天航空大學張其善教授、上海華虹集成電路有限公司關濤先生、上海交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吳谷先生、哈爾濱威克公司總經理張運剛先生、上海華虹集成電路有限公司謝文錄博士、北京嘉盛威科技公司總經理欒中杰先生、:RockyZhangMin(Legic,TechnicalSalesManager)、JiannS.Hsieh(iPicoNorthAsia,President)、ChrisWalner(Mantis,MarketingDirector)、AlexWong(Intermec,RFID&OEM,BusinessDevelopmentManager入JulianeBridgetJones(ChicagoUniversity)、MikeMarsh(Trolleyscan)、中國自動識別技術協(xié)會張艽女士、深圳利德感應科技有限公司、無錫盛科信息技術公司的支持,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謝。特別感謝我們的南非朋友MariusVanDyk,他勤勞的精神和精深的專業(yè)知識讓我們感動。謹以此書獻給所有關愛我們的人們。讀者如有任何意見和建議,請發(fā)電子郵件給yzq5106@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