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07 關鍵事件測驗 工具簡述 關鍵事件測驗是指通過對實際工作情景中關鍵事件的精心加工和再設計,運用關鍵事件誘發(fā)勝任力、捕捉勝任力的一種人才評價技術。其特殊之處在于:基于特定的關鍵行為與任務信息來描述具體工作活動。雖然這種方法使用的范圍有限,但也是一種重要的工作分析方法。該方法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當時美國空軍的一個項目小組運用行為事件研究飛行程序,并以這些關鍵行為事件選拔飛行員。20世紀40年代,關鍵事件測驗成了美國空軍飛行員選拔和評價的一種重要手段,由于在軍隊得到成功運用,二戰(zhàn)結束后,遷移到企業(yè)人才的選拔實踐,效果非常理想。 核心內容 關鍵事件法廣泛應用于人力資源管理的許多方面,如甄別標準與培訓需求的確定、工作任務設計,尤其應用于績效評估的行為錨定與行為觀察中。 (一)關鍵事件測驗的要求 關鍵事件測驗以工作情景中的關鍵事件作為測驗的基礎,因此,選取合適的關鍵事件是其關鍵。具體來說。關鍵事件判斷測驗對關鍵事件的選取有以下四個方面的要求: ①關鍵事件必須包括問題情景、工作目標、實際行為和工作結果四個關鍵要素。 ②關鍵事件必須是績效關聯事件,能區(qū)分有效績效和無效績效。 ③關鍵事件包含一個或若干個工作勝任力單元,能激活、誘發(fā)勝任力。 ④關鍵事件是工作和組織情景中的復雜性、兩難性或多難性事件,既可是結構化事件,也可是非結構化事件。 (二)關鍵事件測驗的實施步驟 1,正確編寫事件的規(guī)則 編寫一個正確的關鍵事件測驗應具備以下四個特征: ①特定而明確。 ②集中描述工作所展現出來的可觀察到的行為。 ⑧簡單描述行為發(fā)生的背景。 ④能夠說明行為的結果。 2,獲取關鍵事件所需采用的方法 廣泛應用的典型方法有工作場所會議、訪談觀察和問卷調查,其目的在于幫助工作人員整理能體現工作績效與行為的范例。 (1)工作場所會議。討論會議是最為普通的確定關鍵事件的工具。它一般有6~12個工作專家參加,他們一般至少有5年相關工作的 經驗人,這樣他們對要分析的工作完全熟悉,有充分的機會去觀察完成工作時的典型的、較差的和特別出色等各種水平的行為表現。 (2)訪談觀察。個人訪談也可以被用來獲取關鍵范例。一般說來,如果信息來源的口頭表達能力要比書面表達能力強的話,使用訪談的方法更為適宜。這種方法的最主要不足在于要花費分析人員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利用訪談這種方法來獲取關鍵范例需要在保密、不被打斷、方便訪談者的環(huán)境下才能有效進行。訪談對象應該感覺安全舒適、不被威脅,應給予足夠的時間來按關鍵范例的要求思考和回憶他們的工作。 (3)問卷調查。問卷調查這種方法就分析人員的時間和精力而言是最為有效的,但是對調查對象不僅要有較好的書面表達能力。語言組織要高度結構化,而且對這項活動本身要有責任感。通常這種方法適用于律師、經紀人、經濟學家等專業(yè)人士。 3,編輯關鍵事件 在關鍵事件收集好之后,必須對其進行編輯加工,為下一步應用關鍵事件做好準備。 ①糾正一些拼寫和語法錯誤。 ②檢查每個范例是否內容完整,前后的格式是否統一。 ③考慮范例的長度,范例的長度必須適當,才能保證能夠提供必需的信息,太長則對閱讀者帶來困難,必須要在這兩者間找到平衡點。 ④最后要考慮讀者的認同感,技術語言、職業(yè)行話、俗語應該被保留。 (三)關鍵事件測驗的優(yōu)缺點 1,關鍵事件測驗的優(yōu)點 (1)仿真性高。關鍵事件測驗以管理實踐中一些影響企業(yè)經營效益、價值取向和行為模式的至關重要的事件為基礎,通過對這些事件的進一步加工、濃縮和提煉,從而形成關鍵事件測驗,因此具有高仿真性,保證了測驗的生態(tài)效度。 (2)特征激活能力強。好的測驗工具必須具備較強的特征激活能力,由于關鍵事件測驗的主體——關鍵事件,包含了工作勝任力特征,對這些特征的捕捉可以客觀公正評價被測評者的管理勝任力。 (3)表面效度高。由于關鍵事件測驗基于管理實踐中遇到的各種非常棘手難辦的關鍵事件,對這些事件的處理本身就反應了管理者的實際管理能力和水平。因此,應用這些事件作為測驗材料,容易讓被測評者所接受,從而激發(fā)他們的答題熱情,反映出真實水平。 2,關鍵事件測驗的缺點 (1)費時耗力。這種方法需要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搜集關鍵事件,并加以概括和分類。 (2)對中等績效的員工關注不夠。關鍵事件的定義是顯著的對工作績效有效或無效的事件,但是,這就遺漏了平均績效水平。而對工作來說,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描述“平均”的職位績效。因而利用關鍵事件法,不能完成全面的職位分析工作。 (3)對工作不能提供一種完整的描述。比如,它無法描述工作職責、工作任務、工作背景和最低任職資格的輪廓。 (4)每個評估者對何為關鍵事件看法不一。 實踐應用 關鍵事件測驗作為一個重要的工作分析工具已經應用了40多年,在關于從事特定工作的人員工作成敗的關鍵事件方面積累了大量的資料,為了解與工作者有關的品質和特性打下了基礎。 P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