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此標題,也許會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成功的孩子不快樂嗎?回答是這樣的:未必所有成功的孩子都快樂。為什么這樣說呢?在這個競爭日益激烈的時代,許多父母們都渴望孩子出人頭地,這種急功近利的心理,加之社會上各種輔導班充斥了本該屬于孩子的生活空間,讓父母和孩子經常處于一種疲憊狀態(tài)。許多孩子從來沒能享受過童年的快樂。也有些父母,他們懂得尊重孩子生命的價值、尊重孩子內心的感受,他們認為孩子只有一個童年,"快樂的童年經驗"比取得學業(yè)成就更為重要,然而他們又擔心孩子會變得缺乏動機和不求進取。本書作者泰勒博士成功地解決了這種"非此即彼"式的父母內心的矛盾和困惑,揭示出成功和快樂可以攜手并進。他認為沒有快樂的成功,絕對不是真正的成功。為了讓孩子既成功又快樂,他鼓勵采用"積極推動"的方式養(yǎng)育孩子,并向讀者展示了如何推動、何時推動以及何時要以守求進。他告訴我們單純地取得成功和成為成功的人有根本的區(qū)別。作者認為自我尊重、擁有意識、情緒控制是成就孩子幸福一生的三大法則。孩子自我尊重的高度發(fā)展不僅僅取決于能夠得到恰當的支持、鼓勵和關愛,也源于一種勝任意識,一種有能力的感覺。孩子需要獲得一種擁有意識,一種對于自己的興趣、努力和所取得的成就屬于自己的感覺。本書作者指出,在養(yǎng)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要擔當一個合作者而不是一個控制者的角色,這樣才能培養(yǎng)出健康、獨立、快樂的孩子。許多父母只想讓孩子成為一個成功者,但是他們忽視了對孩子生命價值的尊重和孩子心靈的呵護;忽視了孩子內心深處的渴求;忽視了孩子需要獨立自主的強烈心理需求。父母只有給予孩子適當、合理的幫助,孩子才能沖出他的"舒適帶"去探索去冒險,這樣才有助于孩子快樂地取得成功。本書作者利用紅色警示的形式,提出父母們經常犯的自己還不知曉的,并且正在阻礙孩子成功的錯誤;同時針對這些問題,作者又提供了具體的科學的解決辦法和指導。比如作者強調父母不要把孩子當作自己的知心密友,因為孩子是正在成長中的人,他的心智還沒有完全成熟,他沒有那么多心力來承擔成人的喜樂哀愁。他還告誡父母不要把自己的快樂放在孩子的肩膀上,父母要有屬于自己的生活和樂趣,不要與孩子合二為一。父母要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不斷地反觀自己、改變自己和調整自己,要有勇氣向自己發(fā)出挑戰(zhàn)。要懷著對孩子的愛心去平衡對成功的期望。愛是父母感化孩子的最有力的工具。父母要學會講你孩子能聽得懂的語言,學會與孩子的交流方式。針對當前諸多父母提出的困惑:孩子厭學、缺乏學習動力、與父母抵觸等情況,作者認為制定過高的成就期望的父母,就等于親手締造了一個憤怒的孩子。這些流露出敵意的孩子們,學會了把課業(yè)成績與消極的情緒聯系在一起,同時他提出,父母采取平靜的、積極的和支持改進的態(tài)度,孩子才會受到鼓舞并努力迎接挑戰(zh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