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綱,中國相聲界的傳奇人物,33歲,個子不高,身材微胖,喜歡瞇著眼睛笑,籍貫天津,8歲學藝,1995年來到北京。后創(chuàng)辦“德云社”,是中國“把相聲帶回劇場的第一人”。曾經在大柵欄廣德樓說相聲,后來搬至天橋樂茶館說相聲,每個周末,場場爆滿。2006年1月在解放軍劇院舉行“ 新年相聲大會”,一票難求,返場多達22次,新浪網在線直播,有20多萬網民在線收看。在贏得相當多資深相聲迷狂熱追捧的同時,也遭到了主流相聲界的非議。他稱自己為“非著名相聲演員”,與那些在電視上出頭露面的“著名相聲演員”有意區(qū)分。他有自己的網站,自任版主。在網上搜索“郭德綱”的名字,可以找到2G的相聲音頻,全是郭德綱的 “鋼絲”在現場錄制然后又傳到網上的。聽郭德綱的相聲,已經成為很多人每天的功課。有人稱他是“相聲界的草根英雄”,但是,他更愿意接受一位知己好友給他的稱謂:“雅痞”。相聲是什么?中國人好像都知道?!岸贾馈钡囊馑际钦f,反正就這樣,沒有什么超乎想像力的東西會發(fā)生在相聲這門“藝術”身上。就好像你早上來到一個國營早餐鋪子里,那就意味著你來之前就已經接受了必須吃火燒、油條、豆?jié){的現實,這鋪子里只賣這個,要想得到廣東早茶極富創(chuàng)造力的五花八門的驚喜,這里沒有。有人說了,相聲不是已經“新”了嗎?我們也在創(chuàng)新啊。郭德綱說得好,“好比廚師炒菜,你可以發(fā)明新的菜,但最起碼你得知道什么叫炒勺,哪個叫漏勺,你拿著痰桶炒菜說是革新,那他娘的誰敢吃啊”。所以,本書遍訪相聲界各階層人士,把相聲的生存狀態(tài)和相聲門里的法則做了一個真實的梳理。通過這次梳理,有心人也許能看到我們真實的相聲和真實的“郭德綱們”。而我們的“郭德綱們”,究竟怎樣才能夠不再總是“戧著茬兒”地生存?相聲,能不能成為我們生活藝術的常態(tài),而不是變態(tài)?這些問題,只能留待“郭德綱們”去解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