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學與文化研究叢書》總序 童慶炳
導論:從詩與詩學的雙重視界看中國象征主義
第一章 法國象征主義及其全球傳播
一 法國象征主義運動
二 波德萊爾的“契合”與“洞觀者”
三 魏爾倫的“音樂”
四 蘭波的“幻覺者”與“語言煉金術”
五 馬拉美的“魅幻之美”
六 瓦雷里的“純詩”
七 象征主義詩學四要素
八 象征主義的全球傳播
第二章 中國象征主義的發(fā)生與發(fā)展
一 自由詩派與新詩的“中衰”
二 “純詩化”與中國象征主義的發(fā)生
三 中國象征主義簡史(1918—1949)
第三章 李金發(fā)與穆木天等人的中國早期象征主義
一 李金發(fā):“失敗的經驗”
二 穆木天:象征主義的詩學與浪漫主義的詩
三 王獨清:詩的公式與詩的寫作
第四章 梁宗岱與中國象征主義理論
一 中國象征主義詩歌理論家
二 梵樂希(瓦雷里):用文字來創(chuàng)造音樂
——《保羅梵樂希評傳》(1928)
三 新詩創(chuàng)造的方向:經驗、傳統與語言
——《論詩》(1931)
四 象征的靈境與賦形
——《象征主義》(1934)
五 純詩
——《談詩》(1934)
六 法國象征主義詩學的本土化
第五章 現代派詩人與中國象征主義的成熟
一 現代派詩人與象征主義
二 戴望舒:無法避免的“音樂性”與意象的創(chuàng)造
三 卞之琳:“非個人化”與“戲劇性處境”
四 現代派與傳統
第六章 前線批評家李健吾
一 倡導作為藝術的批評:在印象與學問之間
二 發(fā)現新詩史前沿的前線詩人
三 析《魚目集》:批評的奇遇
第七章 西南聯大詩人與中國象征主義的融合轉化
一 西南聯大詩人與象征主義
二 馮至:抒寫經驗之歌
三 穆旦:抒寫一個不確定的“我”
結語:象征主義與中國新詩的現代性
附錄 中國新文化運動第二期革命的勃興與夭折
參考文獻
索引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