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通常認為消費者具有某些必須的生存需求和其他不那么迫切,但是相對而言比較穩(wěn)定的需求,因為這些需求取決于社會。對消費者進行長期的觀察所得到的結論與此觀點并不背道而馳。一個物質財富日益豐裕的國家的貧困人口往往通過消費原先只有富人才能負擔得起的消費品而終結貧困。 低收人家庭希望未來能夠達到富裕家庭現(xiàn)階段的消費水準,這種消費動力遭到了諸多批判。其中,最為激進的一種觀點認為:這過于強調消費對于提高生活水準所具有的虛假的特征,實際上是對地球上存量有限的各種資源的浪費。能否留給后代子孫一個物質生活更為美好并實現(xiàn)了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社會這一宏大命題,吸引了社會學家更深層次的關注,這也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他們研究消費的策略和方法。 本書回顧了法國、英國、德國和美國社會學家的經典分析。另外,我們重點探討了三種理論,試圖從一個嶄新的視角對消費者行為進行分析。 消費社會曾經有過一個令人歡欣鼓舞的階段:即使是最低社會階層也有能力購買私人汽車和各種家用電器,在經歷了那個時期之后,消費社會喪失了其吸引力,尤其是在年輕一代面前。這并不意味著青年人放棄了上輩人曾經費盡心血而追求的豐裕的物質生活,實際上,年輕一代對物質生活的向往逐漸被熱愛自然、崇尚和諧的人際關系以及熱衷于各種社會交往活動所取代。 第二種理論著重探討環(huán)境污染、交通阻塞、人流擁擠以及暴力犯罪。許多消費活動并沒有事先預料到由此而產生的不良后果,這表明消費并不能兌現(xiàn)先前關于舒適、休閑和安全的承諾。消費社會橫跨多個歷史時段,經受了欺騙、失望,甚至是軍事動員。該理論的核心假設在于產品創(chuàng)新的性質。某些商品(例如因特網)的出現(xiàn)顛覆了原有的職業(yè)體系和個人生活的組織結構,照亮了未來,并重新激發(fā)起消費的欲望。 第三種理論強調消費者在生產各自的生活方式的過程中的互相依賴關系。實際上,舒適與安逸取決于其他消費者的行為,而不僅僅是由商品來決定。例如某個社區(qū)被譽為“居住愜意并安全”;人們參團旅行希望整個行程“充滿節(jié)日氣氛,并能與團友結為朋友”;一間學校之所以優(yōu)于另一間學校是因為前者擁有“刻苦并能夠激勵學生上進的氛圍”。以上這些特征并不屬于商業(yè)化的生產,也不屬于家庭生產,甚至不屬于公共產品。它們的出現(xiàn)具有偶然性,需要用戶或者對其生產感興趣的使用者的協(xié)調行動。將這些策略性的行動納人考量的范疇,為理解鄰里關系或者位于同一個地域內部的不同城市之間的文化差異,提供了一個重要的維度。當然,大眾消費是一把雙刃劍,它導致負面的后果,也帶來正面的影響。 眾所周知,中國人口眾多,發(fā)展迅猛,在不遠的將來就會成為首要的消費大國。上述三種最新的理論對于解讀伴隨著市場供應的迅速增長而在中國出現(xiàn)的諸多消費現(xiàn)象,具有一定的作用。謹希望本書能夠引發(fā)中國社會科學界的同仁就消費社會的未來進行批判分析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