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世微言”,取人類思想海洋之中,個人對具體問題的思考所得,細微得幾近“不足道”之義。既然“不足道”,為何還要“道”?此乃緣于思想海洋終究是由無數(shù)“微言”集合而成,人的理性完善成型也還要這樣的集合去錘煉之故也?!拔⒀浴钡膬r值在于,通過一份獨特的個人思考,對具體問題提供個人獨特的理解結論或解決方案,讓社會多一種思路或選擇可能,這有益于包括個人理性在內的整個社會人的理性塑造。如果這些具體結論或方案,其他人也提供了,如此思想的交匯則會加強整個社會理性選擇的力量。[前言]自序在福建莆田市湄州島上的媽祖廟區(qū)域內,有座不起眼的佛寺,門上的對聯(lián)頗讓人玩味:觀空有色西江月,聽世無聲南海潮。在湖南長沙市湘江中的橘子洲頭上,有座別致雋永的枕江亭,亭柱上的對聯(lián)亦是極品:來往江流天地外,古今人物是非中。一個是佛界,一個是俗世;一個是精神境地,一個是情物人間;一個從佛的觀念出發(fā)來“觀空”、“聽世”,一個由人的角度入題來“敘事”、“評史”;一個以“有”和“無”理解并連通著“圣世”與“俗世”,一個用“天地外”和“是非中”包容并詮釋了自然與社會。兩副對聯(lián)有著“一分為二”的清晰邊界,雙雙記憶下來,不時體會一番,自己也有點游思于圣俗、天地、古今之間的意味了。其實,兩副對聯(lián)邊界模糊、共性融合的絕妙之處,更值得把玩?!翱铡迸c“世”本是佛界看世界的基本概念,通常是“空”與“無”相配,以示任何事物無所定位,謂之“萬事皆空”;而“世”與“有”隨行,那里情欲縱橫,紛爭煩擾,這正是“出家人”出家修行、覺悟、成佛的起點和理由。不料想,“湄州島之聯(lián)”竟得“觀空有色”絕句,還配及“聽世無聲”對稱,這是佛之觀念,還是人之理說?須知,“西江月”自有幾分“圣世”禪思入境之意,“南海潮”則是地道“俗世”有形存在之實啊。實際上,人世間,何不也是虛虛實實、有有無無呢。拿此聯(lián)對照真實生活,吟詠“西江月”看出實在,面對“南海潮”聽得無聲,豈不有大自然、人之社會,抑或人之生命泛思的豐富內涵!再看那“枕江亭之聯(lián)”,區(qū)區(qū)幾字,睹物、理事、及人,幾多沉思,幾多覺醒,幾多頓悟,真實世間的大大小小,來來往往,落入深層的禪思境界,說不清楚這究竟是“俗世”平凡的體驗,還是“圣世”高超的智慧。最令我看重的,是兩副對聯(lián)內容上對于真實世界的共同見地:沒有絕對化的存在———“觀空”會見“色”,”聽世”或無“聲”;江流“天地”間來回,人物“是非”里進出。想來,佛界不過人間一隅,人間亦不乏禪思智慧,佛、人均在“三界”(佛教認為世界由“欲、色、無色”三界構成)中,思考當然會得共妙之處。好的,正面之事體會反面,是非里頭尋求俊杰,世事再豐富多彩,用如此理念或思維方式來品味,總會認得清楚許多,此何其善哉。為經濟學人,我對世事的看法,自有源于經濟學已有理論在頭腦中的“固化”,又有自己旁學雜讀對經濟學理論的修正或補充,當然也有對經濟學某些相當強烈“固化”觀念的反抗和替代,還有經驗生活中對大千世界的直接體悟,更得不少前人生活智慧的深刻啟迪———不論這些智慧是出自于“俗人”、僧人還是圣者。一本觀看世間事務,特別是觀看經濟生活事務,并理讀以這些事務為要旨的經濟學自身的文集,竟會以佛、俗兩副上佳對聯(lián)為此序的引語,一則表明我的思考并不局限于經濟學已經有的理論框架和方法,我喜歡游走在經濟學思想和其他學科思想之間;再則表明我對那種自覺或不自覺地絕對化來看待世事思維方式的拒絕,對包括經濟學理論在內的任何世事,我更鐘情于角度豐富、多元多體、相輔相成、對立圓融的理解。我顯然不認為這本觀看世事的短文集有多么大的經濟學學術價值,卻不能不說個人在“觀世”方法上有意識地在進行著一種努力。從這些文字長短不一,內容繁雜幾近無序的經濟生活觀察體悟文章中,讀者若能看出這一點努力,我就認為本文集獲得最大的成功了。毫無疑問,文集中的每篇文章都是針對具體事務或問題的。我清楚,在思考方法上面的刻意追求,并不意味著在具體事務或問題面前能夠得到最佳的理解結論或解決方案。人的理性是人在社會生活中逐漸培育和打造出來的,它具有天然的缺陷,需要有后天的重塑過程,我亦不例外。鑒于此,每篇文章所得到的理解結論或解決方案,都不過是缺陷理性之下的不完整作品,它只能在千千萬萬對同類事務或問題思考者的作品中,增加一種獨立見解或思想交合的表達。盡管自己是出于理解問題或解決問題的意圖來給予理解結論或解決方案的,但它們是不是真正有益于社會生活中具體問題的理解或解決,我完全無法確定?;蛘哒f,目的在于解決具體問題的思考,其意義很可能并不在解決具體問題的直接效果上,而在于這種思考本身,在于這種思考對于我個人理性塑造的作用,以及對于整個社會理性塑造的輔助作用。我之所以命名本文集為“觀世微言”,是欲取其人類思想大海洋之中,個人對具體問題思考的所得,細微得幾近“不足道”的含義。既然“不足道”,為何還要“道”?此乃緣于大千世界里的思想海洋終究是由無數(shù)的“微言”集合而成,人的理性的完善成型也還要這樣的集合去錘煉之故也。從這個角度看,“微言”的真正價值就在于,通過一份獨特的個人思考,對具體問題提供個人獨特的理解結論或解決方案,讓社會多一種思路或選擇可能,是有益于包括個人理性在內的整個社會人的理性塑造的。如果這里提供的許多具體結論或方案,其他人也提供了,那么,如此思想的交合則會加強整個社會理性發(fā)展方向選擇的力量。在當今世界里,不少見地深刻的思想家們充滿恐慌地宣布人類失去了存在的選擇方向,從而在“人類向何處去”的“大問題”上表現(xiàn)出一片迷茫———“上帝死了”的驚叫聲其實在痛祭人類各種信仰的死亡;“人也要死了”的判斷,則力陳信仰失卻之后,人性中的“惡”會導引出包括人類自身在內的大自然的毀滅,而絕大多數(shù)人對此還全然不知。作為經濟學人,我無法判斷這樣的“大是大非”,但我以為,人在大自然的生存中,或說在社會生活中,理解真實的現(xiàn)象,解決具體的問題,也就發(fā)現(xiàn)了人的使命,尋找到了人類生存的意義。經濟學正是這樣針對具體經濟現(xiàn)象和問題的理論學說,由這一點看,它也就是關于人的使命和生存意義學說中的一種。能用這樣的學說來面對真實的社會經濟生活,并能為這樣的學說增加點滴“微言”內容,我想,經濟學人的使命和生存意義也就找到了。需要說明的一點是,本文集中的許多文章都在近年的報刊雜志上發(fā)表過,有的還被許多次地轉載。我要衷心地感謝那些熱情約稿井費心編輯拙文的編輯們,是他們的辛勤編輯使不少文章出彩,其中很多編輯已經成為了非常好的朋友。但有的報刊雜志可能出于某些特殊考慮,有些文章題目被編改得讓人感到意外,更有一些文章被刪改得意思不那么完整連貫,還有個別文章發(fā)出來時,竟離完稿時間將近一年。在收集整理這些文章時,我大多恢復了寫作時的題目和篇幅量,且只在每篇文章結尾注明寫作時間或修改定稿時間,未標明發(fā)表的報刊雜志名稱和時間,以省去過于繁瑣的說明。顯然,我對發(fā)表拙文報刊雜志心存的那份深深感激,并不因此而有絲毫的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