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表于1923年的本雅明《譯者的任務》在沉寂半個世紀后,以其對語言的單一關懷在當代西方批評理論,尤其是在當下方興未艾的翻譯理論研究中,激起了千層巨浪。繼之,德里達、德曼等解構主義大師,斯皮瓦克、根茨勒、韋努蒂等后殖民翻譯理論家,包括一些熱衷于后殖民文化理論、女性主義、全球化和比較文學研究的批評家,分別從相異視角探討了當下西方翻譯理論的重要性,指出了跨文化語境下由翻譯促進的國際交往的特征,在更深的語言層次上探討了以翻譯為體現(xiàn)的話語、意義、符號、權力、政治及其在經濟和軍事格局中的分量。全書匯集相關于翻譯與后現(xiàn)代文化政治的經典文本計25篇,廣涉語言、文化、政治;貫通哲學、文學、神學;論及話語、權力、身份;涵蓋南/北、東/西、全球。編者志在勾勒后現(xiàn)代文化理論視域下的翻譯理論全景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