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我在研究中國多民族文化圈及其分布特點時,特別喜歡閱讀有關民族史或民族志的書籍。為了弄清楚一個民族形成、發(fā)展歷史的來龍去脈,我不得不在眾說紛紜的考證中努力判斷令人信服的史論。在這個過程中,常常有兩種感受讓我難以釋懷。我的第一種感受是:了解一個民族的族源,特別是了解那些只有本民族語言而沒有本民族文字的民族歷史,只能通過漢文典籍中支離破碎、似是而非的記載辨認或推斷。某一種說法把這個民族作為一個支系歸入某一個更大一些的有“蟲”字代碼的“南蠻”族群里,另一種說法又有可能把它歸入另外一個大一些的有“犭”(犬)字代碼的“北狄”族群里,于是這個民族的族屬似乎總是處于游移不定的狀態(tài),甚至是以弱勢族群的“卑賤”身份總是處于主體民族的邊緣和附屬的低下地位。于是,在所謂的正史中他們總是受到歧視。我的第二種感受是:一個受到歧視被迫難以生存的弱小民族,總是不顧一切地經過艱難險阻尋找自己族群可以活下去的生存空間,盡管這些空間經常處于環(huán)境極端惡劣的條件下,他們也會不惜一切代價地跋山涉水堅持維護自己族群的生存和發(fā)展。為此,這些民族幾乎都有一部悲壯的民族大遷徙的血淚史,可歌可泣,讓我不能不肅然起敬。目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和保護,正以國家工程的實施規(guī)模在有計劃地進行著。其中民俗學者責無旁貸的工作之一就是發(fā)揮指導性和示范性的作用。參與各民族民間文化搶救與保護的田野普查工作,進行有關各民族的文獻資料的梳理編纂,撰寫調查研究的科學著作文本,都是極為重要的工作內容。像《畬族民間文化》這樣的著作,就是既有對畬族史料的梳理辨正,又有對畬族民間文化所有表達形式的調查評介與分析,更有對畬族文化做出的全面整體的價值評估和科學判斷。這種民族史、民俗志、民間文化論三位一體的科學文本,應該被認定為民族民間文化搶救和保護的指導性、示范性的一種科學范本。我認為,像《畬族民間文化》這本書不僅是一本分量很重的學術著作,也是保護畬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好的指導手冊。這本書的出版問世,必將在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的實施過程中產生顯著的積極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