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在中華民族文化中的地位極高,具有一系列的象征意義和寓意。祖先們認為,龍馬就是仁馬,它是黃河的精靈,是炎黃子孫的化身,代表了華夏民族的主體精神和最高道德。祖先們在世界觀里已經把龍馬等同于純陽的乾,它是剛健、熱烈、高昂、升騰、飽滿、昌盛、發(fā)達的代名詞,《易經》中干脆說:“乾為馬”,它是天的象征,又代表著君王、父親、君子、原始、生生不息……孔夫子在《周易·乾卦》中總結的那句中國人代代流傳最響亮的名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就是由此而來是的,這匹由我們民族的魂魄所造的龍馬,雄壯無比,力大無窮,追月逐日,乘風御雨,不舍晝夜,這不正是中華民族戰(zhàn)天斗地、征服自然的生動寫照嗎?不正是炎黃子孫克服困難、永遠前進的生動比喻嗎?不正是中國人民不畏艱險、樂觀向上的生命意義的反映嗎?馬又是能力、圣賢、人才、有作為的象征,古人常常以“千里馬”來比喻。更清楚無誤地以馬喻示人才的事跡,是著名的“千金買骨”的典故。馬象征著人才,所以善相馬的人又被喻為善識才、善舉才者。像秦時期趙國的王良、秦國的伯樂、方九堙等都是相馬的專家。人才的埋沒或缺乏表現的沉悶局面就被叫作“萬馬齊喑”。清朝著名的文人龔自珍有一首詩就說:“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衰;我勸天公重拌摟,不拘一格降人才?!?/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