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學作為歷史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從產生的那一天起,就與中外史學界的學術交流與交往具有密不可分的關系。 徽學研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之初。如果說20世紀初年至20年代,徽學還只是萌芽的話,那么,從30年代中國社會經濟史學派的開創(chuàng)者和奠基人傅衣凌以及安徽省圖書館吳景賢率先開始的對徽州佃仆和伴當?shù)难芯?,則可以說是徽學研究的發(fā)端。正如傅衣凌自己所說的那樣,“我對于徽州研究的發(fā)端,應追溯到30年代。那時對于中國奴隸制度史研究感到興趣,曾從事于這一方面史料的搜集。嗣又見到清雍正年問曾下諭放免徽州的伴當和世仆,喚起我的思索”。40年代開始,明清徽州獨特的社會結構宗族制引起了日本學者的關注。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曾經活躍于明清商業(yè)舞臺數(shù)百年、獨執(zhí)商界之牛耳的徽商,分別進入了中外學者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