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村落,一個徽州文化的縮影。在千年的崢嶸歲月中,村落是徽州文明得以燦爛演示的平臺,而這一座座平臺的原貌正消失在我們的視野。本書圖文并茂,帶領我們進入一座沉睡的村落:龍川,在殘存的遺物中觸摸徽州祖先的脈動,梳理徽州文化的脈絡,一探名門望族的溯源。 人類歷史的發(fā)展充滿著辯證法。一方面,總是有新事物的出現(xiàn)沖擊著既定的社會結構和文化。傳統(tǒng),推動歷史的進步;同時,這種推進的過程又并非回蕩著溫情脈脈的旋律,常常伴隨的是生命的殺戮、善良的破碎和美好的毀滅;但是,以善和美的犧牲為代價換來的又是更高層次上真善美的統(tǒng)一??v觀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的歷史,總的來說,它以其超穩(wěn)定的結構形態(tài)緩慢前行,但在某些階段、某些方面,它又經受著或劇烈的爭奪、或反復的跌宕、或死水微瀾般的波動。造成中國封建社會局部的、階段性的、有限的變動,其外在和內在因素不外乎三個方面:一是民族的爭斗;二是統(tǒng)治者自身的分裂;三是來自底層百姓的反抗。這三大因素的沖擊時大時小、時急時緩、連綿不已。誠然,那些充滿著血與火的吶喊呼號,最終湮滅在冰寂的歷史長河中,即使是改朝換代帶來的剎那社會外在結構的巨大錯動,迅速地也因漢民族傳統(tǒng)文化強大的內斂力同化而回歸了正軌,沒能帶來中國歷史的煥然一新;但是,細觀那一次次社會結構的風云激蕩,其對社會某一階層、或對個體命運的強力扭曲和扼殺,對一個個活生生的人心靈世界的震撼,以及由震撼而激發(fā)的心靈蛻變,充實和豐富著歷史的內涵;并且,由這種心靈蛻變而爆發(fā)出的對生命更新的追求和創(chuàng)造,無疑又為外在歷史的發(fā)展增添了多姿多彩。 發(fā)生在中國兩晉之間的“永嘉之亂”,唐代的“安史之亂”、黃巢大起義和兩宋之間的“靖康之亂”等,在撼動歷史秩序的同時,給世代生活在中原地區(qū)的衣冠巨族們以一次次沉重打擊,數(shù)百年間,成千上萬的中原士族為避戰(zhàn)火輾轉南下。當時這些門閥制度下的權貴們的窘境是可想而知的,他們不得不拋棄功名富貴、深宅大院而胡亂卷起一些細軟、譜牒、書籍倉皇逃離世居樂土,順著寒冷呼嘯的西北風向南,向南,渡過黃河,越過長江,再行幾百里,方找到一處高山屏蔽、林木掩映、遠離戰(zhàn)火的山清水秀之地可以歇腳喘息——這就是徽州。源源不斷的中原士族猶如萬斛珍珠散落在這蒼翠濃郁的崇山峻嶺之中。本書在寫作的過程中,得到黃山學院徽學資料中心、績溪檔案館以及學者專家徐子超先生、江漢水先生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