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淵次子,自幼聰明敏捷,膽識過人,“善于騎馬,好弄弓矢”,還諳熟兵法。設計“逼反李淵建唐”。統(tǒng)一戰(zhàn)爭中,李世民功勞甚偉,為太子李建成、其弟李元吉所不容,可他一忍再忍,最終不得已于武德九年發(fā)動“玄武門之變”,登上皇位。他勵精圖治,廣納諍言,推行仁政,開創(chuàng)了歷史上最為著名的貞觀之治。貞觀二十三年(649)五月,唐太宗李世民去世,享年五十二歲,葬于昭陵(今陜西醴泉縣境內)。縱觀李世民的一生,很多東西令人難以理解,他靠什么成功地取得天下,更重要的是,他為什么能在短短的幾十年內創(chuàng)造如此輝煌的業(yè)績……《劍橋中國隋唐史》中說:在后人的眼里,大宗朝文治武功并盛,既空前又絕后。外國人寫中國的歷史,常常都是出言謹慎,不大使用夸張之詞,因為大概是一不怕得罪皇帝,二無需招高祖宗,因此一般都是力求客觀,秉筆直書。《劍橋中國隋唐史》能夠把唐太宗推崇為“空前絕后”人物,足見影響之大。有人說,唐太宗是中國封建社會拋物線的極點,有人說,盛唐是世界的中心。不管這些話是不是完全正確,但絕非空穴來風。我們不想窮究這些評論,最希望獲得的就是李世民何以至此……可以從很多角度去尋找,可是我們找到了他最原始的動力,這就是“剛柔道行”?!皠側岬佬小辈粌H僅是道家的哲學觀念,也是中國文化的精華。我們知道,唐太宗的血統(tǒng)本來是漢族和少數(shù)民族的混合,這位“貞觀圣君”卻到處找祖宗,最后找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老子,追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老子被中原人稱為教父,他創(chuàng)下的道家哲學被尊為正統(tǒng)。道家哲學是水的哲學,善利萬物而不與之爭,以最柔軟的姿態(tài)在萬物中穿行無阻,始終奔向目標而能時時保持自潔。李世民就如水一樣,在昏君隋煬帝面前隱忍不發(fā),在太子李建成等的威逼下忍氣吞聲,當勢力積蓄到一定程度,形成山洪之勢時,一舉登上了皇帝的寶座。奪取天下之后,思賢若渴,從諫如流,以百姓心為心,最終獲得天下大治。李世民的所思所為是彌足珍貴的遺產,足以讓后人細細品味?!短铺诰R天下的剛柔道行》就是秉承這種思路,把李世民走向成功之路的軌跡做了一個清楚的描述。凡是細心的讀者,都能夠從中獲得良多教益。以史為鑒,不僅僅是知道歷史人物做了些什么,更重要的是知道他們?yōu)槭裁催@樣做,我們從中學到些什么。熟讀《唐太宗君臨天下的剛柔道行》,你一定能夠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