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斷:盡管如此,國際經濟學關于國際貿易、國際金融等方面的分析,對于我們研究世界經濟,具有借鑒意義。世界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的經濟學學科,是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我國開始建立的。新中國成立后,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世界經濟研究工作就已經開展,但50年代人們所研究的主要是世界上一些重要國家的經濟和一些重要世界經濟問題,還沒有提出建立世界經濟學專門學科。在60年代初,有的學者提出了建立馬克思主義世界經濟學的問題,并就這一學科的對象、方法發(fā)表文章、進行了討論,但這一探討被“文化大革命”所中斷。70年代末,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以后,我國進入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新時期,實施改革開放政策,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世界經濟的研究工作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1979年,全國世界經濟學科規(guī)劃會議召開;1980年,成立了組織學科隊伍的中國世界經濟學會;1980年,錢俊瑞發(fā)表了《為創(chuàng)建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的世界經濟學而奮斗》的文章,同時其他許多學者也紛紛發(fā)表了類似的關于創(chuàng)建世界經濟學學科的對象、方法、體系的文章。創(chuàng)建世界經濟學提上了日程。而后十多年,全國相繼出版了一大批比較成體系的《世界經濟學》、《世界經濟學原理》一類的專門著作??梢哉f,世界經濟學這個經濟學中的專門學科已經建立起來并在進一步完善和發(fā)展之中。世界經濟學科在中央黨校,與全國一樣起步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開始時主要是對當代資本主義經濟的研究,其成果如1982年出版的《現(xiàn)代壟斷資本主義經濟》(仇啟華主編、吳健副主編)。80年代中以來,世界經濟學作為一個專門的學科、獨立的專業(yè)在中央黨校進行教學與研究。其成果如1989年出版的《世界經濟學》(仇啟華主編、毛蓉芳副主編),1993年出版的《中國發(fā)展場經濟的國際環(huán)境》(毛蓉芳、張伯里、孫仲濤主編)。本書是繼上面兩本書之后,中央黨校從事世界經濟學教學與研究的教員集體編著的第三本世界經濟學教科書及學術著作。全書結構和各章,均根據客觀現(xiàn)實的新情況、新發(fā)展和作者現(xiàn)在的認識,在繼承、吸取、參考原來的成果的基礎上,重組和更新內容。無疑,本書所體現(xiàn)的世界經濟學原理,僅代表著作者們的觀點,并且有待于進一步成熟和完善。第二節(jié)世界經濟學的對象、方法、內容體系一、世界經濟學的對象世界經濟學的對象,簡言之,就是世界經濟。世界經濟學就是研究世界經濟運動、變化和發(fā)展規(guī)律的科學。世界經濟學的對象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研究作為世界經濟組成部分的各國國民經濟世界經濟是由各國國民經濟組成的,換言之,各國國民經濟是世界經濟的組成要素、基層單位、細胞,沒有國民經濟就談不上世界經濟。國民經濟是一國范圍內各地區(qū)、各部門經濟相互聯(lián)系、有機結合而成的總體。在資本主義以前的漫長歷史過程中,各部門、各地區(qū)經濟基本處于孤立的、相互隔離的狀態(tài),不可能形成統(tǒng)一的國民經濟。由于產業(yè)革命,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yè)過渡到了機器大工業(yè),從而使一國范圍內各地區(qū)、各部門的經濟相互緊密地聯(lián)結起來,形成了國民經濟。國民經濟的形成為世界經濟的形成創(chuàng)造了前提,從而研究國民經濟就成為世界經濟學研究對象不可缺少的內容,并且是首先要涉及的內容。但是,世界經濟學所研究的國民經濟,是作為世界經濟有機組成部分的國民經濟,與研究各國國民經濟自身不是一回事。目前全世界有200來個國家和地區(qū),在世界經濟學中對其逐個研究,既無可能,更無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