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概要本文以中國現代化和城市化的歷史進程為宏觀背景,對中國流動人口的犯罪現象、犯罪原因與犯罪預防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F將文章的主要內容概述如下。引言引言指出了本文的理論和實踐價值,并闡述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即在結合思辯和實證研究的同時,偏重于實證研究。實證研究是本文的特色,本文也準備在這方面有所突破。第一章流動人口概論本章主要論述了流動人口的概念、流動人口的類型、流動人口的理論和流動人口的社會評價。流動人口有兩個特征:1.離開其常住戶口所在地;2.到其他地方暫住,即以“人戶分離”作為判斷某一地區(qū)的人口是否屬于流動人口的標準。因此,本文將流動人口界定為“現居地與其常住戶口所在地不一致的人員的總稱?!被蛘哒f,流動人口是“現居地不是其常住戶口所在地的人員?!庇捎谠谥袊耐鈬?、無國籍人的犯罪行為不屬于本文的研究范圍,因此,更加準確地說,流動人口應是“現居地不是其常住戶口所在地的中國公民?!绷鲃尤丝谂c遷移人口的區(qū)別是:流動人口的常住地不變,而遷移人口則改變了常住地。流動人口與暫住人口的區(qū)別是:暫住人口是指離開常住戶口地的市區(qū)或鄉(xiāng)、鎮(zhèn)到其他地區(qū)居住3日以上的人員。因此,流動人口包括暫住人口,暫住人口僅為流動人口中的一部分。流動人口與外來人口的區(qū)別:在本文中,外來人口的外延與流動人口重合,只是觀察問題的角度不同而已。流動人口根據不同的分類標準可以劃分為不同的類型。流動人口是有規(guī)律的。中國流動人口產生的原因可以通過推一拉理論得到解釋。第一,城鄉(xiāng)利益差別是農村人口向城市流動的最基本動因,即城市的拉力;第二,政策的逐漸放寬掃除了部分中介障礙;第三,是農村推力。由于農村實行了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大大提高了農業(yè)生產率,把農民從土地的束縛中解放出來,使得農民流入城市成為可能。我國的人口流動正處在工業(yè)革命早期社會轉變階段,流動人口的模式可以分為劉易斯模式,費-拉尼斯模式、投資-效益模式和托達羅模式。對流動人口的社會評價應該客觀公正,流動人口既有積極意義,同時也帶來消極因素。其中帶來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是,流動人口的犯罪現象十分嚴重。第二章中國流動人口的犯罪現象這一章是本論文研究體系中的犯罪現象篇。第一節(jié)主要探討了北京市流動人口犯罪的狀況及特點。同時又分專題和地區(qū)對北京市的流動人口犯罪進行了重點研究,主要包括北京市流動人口的團伙犯罪、嚴重刑事犯罪,以及對北京市三個流動人口分布較為集中的地區(qū),即朝陽區(qū)、海淀區(qū)和豐臺區(qū)的流動人口犯罪進行了重點研究。第二節(jié)論述了上海市流動人口犯罪的狀況及特點。重點論述上海市浦東新區(qū)流動人口犯罪的狀況和特點,并比較了流動人口盜竊犯與上海籍盜竊犯的差異。發(fā)現流動人口盜竊犯與上海籍盜竊犯有很大的不同,其中不同之一是流動人口盜竊犯往往以公家財物為其主要犯罪目標,而上海籍盜竊犯則以私有財產為主。至于這在流動人口盜竊犯罪中是否具有普遍性,還有待于進一步的研究證實。第三節(jié)論述了天津市流動人口犯罪的狀況及特點。重點探討了天津市流動人口犯罪狀況、特點及發(fā)展趨勢和天津市流動人口的財產犯罪。第四節(jié)論述了廣東省流動人口犯罪的狀況及特點。其中重點研究了廣州市和深圳市流動人口犯罪的狀況和特點。由于資料的缺乏和人力、物力的限制,本文沒有涉及到西南、西北地區(qū)的流動人口犯罪。同時,由于本文僅是對中國的流動人口犯罪進行點的研究和點的突破,還沒有形成面的研究,因此,本文沒有對各個地區(qū)的流動人口犯罪進行比較,這也是本文的不足之處。第五節(jié)對中國流動人口犯罪的總體特征作了概括,即:1.犯罪與流動人口規(guī)律的吻合性;2.犯罪主體的復雜性;3.犯罪類型的多樣化、城市化;4.犯罪活動的流竄性;5.犯罪手段的狡詐性;6.社會危害的嚴重性。第三章中國流動人口犯罪的宏觀原因分析第一節(jié)對國外流動人口犯罪相關理論進行了回顧和評述,即社會反常狀態(tài)論、文化沖突論、社會解體論、相對剝奪論,并指出以上四種跟流動人口犯罪相關的理論都不能對中國流動人口犯罪作出正確的解釋。第二節(jié)提出了筆者自己的中國流動人口犯罪的宏觀原因理論-社會流動性理論。其理論框架為:社會流動性-不平等度-相對被剝奪感-犯罪。其理論含義為:社會流動性越大,說明社會不平等度越高;社會不平等度越高,其社會成員的相對被剝奪感越強;相對被剝奪感越強,產生犯罪的可能性越大,并從以下八個步驟對此理論作了詳細的闡述和論證。一、作為社會流動的流動人口;二、農村對工業(yè)化的貢獻;三、工農業(yè)產品的價格“剪刀差”;四、國家對農業(yè)的投入;五、城鄉(xiāng)居民收入及消費差距;六、基尼系數;七、相對被剝奪感與犯罪;八、理論的驗證。本部分從經濟學、社會學、犯罪學等學科的角度對中國流動人口犯罪的宏觀原因進行了跨學科的綜合分析,它突破了以往對犯罪原因的解釋僅僅停留在思辯階段的研究模式,突破了對犯罪原因進行就事論事的研究,強調犯罪現象只能通過其他的社會現象才能得到解釋,強調讓事實說話。當然,由于筆者知識結構與理論水平的局限,這一理論肯定有許多不足之處,懇請導師們指正。第四章流動人口聚居區(qū)一中國流動人口犯罪的獨特視角本章主要擷取了北京市最大的流動人口聚居區(qū)一“浙江村”進行個案研究。第一節(jié)介紹了“浙江村”的流動人口狀況。第二節(jié)論述了“浙江村”流動人口的犯罪狀況。第三節(jié)探討了“浙江村”流動人口的犯罪類型及犯罪原因。第四節(jié)介紹了“浙江村”流動人口的犯罪團伙。第五節(jié)探討了“浙江村”流動人口犯罪的防衛(wèi)機制。本章主要采取了社會學、人類學的田野調查方法。在寫作之初,曾想模仿嚴景耀在其代表作《中國的犯罪問題與社會變遷的關系》一文的研究方法??晒P者越來越發(fā)現這種研究方法在今天的研究環(huán)境中很難行得通,除非有某種研究背景的存在,而這種研究環(huán)境如果不能改變的話,那中國的犯罪學研究想在實證研究方面有所突破,將是一件很難的事。第五章中國流動人口犯罪的預防本章是中國流動人口犯罪的犯罪預防篇。筆者首先對犯罪預防進行了分類,然后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筆者自己的預防流動人口犯罪三層次論。第一層次的預防是中國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其轉移方法主要有:一、繼續(xù)發(fā)展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二、合理發(fā)展小城鎮(zhèn);三、大力發(fā)展農村第三產業(yè)。第二層次的預防是加強流動人口的管理。加強流動人口的管理首先必須正確認識流動人口,強化對流動人口的服務、保護和培訓;對流動人口的管理重點是加強流動人口的身份管理和住所地管理;對流動人口的身份管理,重在實行以身份證為基礎的數字化管理;而對流動人口的住所地管理,主要是實行“旅店式管理”;在加強流動人口管理的同時,還要嚴厲打擊流動人口犯罪,真正做到打防并舉,以防為主。第三層次的預防是外來流動人口罪犯的改造。在比較了外來流動人口罪犯與本地罪犯的不同之后,筆者提出了外來流動人口罪犯移管。外來流動人口罪犯移管是指將外來流動人口罪犯從流入地監(jiān)獄移交給該罪犯流出地監(jiān)獄,并在其流出地監(jiān)獄執(zhí)行流入地法院對其所判處的刑罰。對流動人口罪犯實行跨省移管,是為了更好地改造外來流動人口罪犯的創(chuàng)新之舉。以上三個層次的預防相互作用,形成一個流動人口犯罪預防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