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千年的歷史正漸被湮沒,轉瞬之間它們就會被遺忘。從印度農業(yè)的起源,更確切地說,從印巴次大陸首株谷類作物的栽培算起,已經過去四千年了。在這四千年當中,無數的農民為著一項龐大的工程辛勤勞作著,那就是植物品種的多樣性。每一代人都為此貢獻著綿薄之力:將一個品種同另一個品種雜交;選擇最佳改良性狀;他們懷著對土地和生活的敬意,為可持續(xù)農業(yè)不斷改良技術。然而,三十年前,原本穩(wěn)定向前發(fā)展的進步模式被強行遏止了。在進步和高產的幌子下,“綠色革命”推廣了農業(yè)發(fā)展的新模式,他們把高產品種、化肥、殺蟲劑抬到至高之位。許多印度農民漸漸地放棄了可持續(xù)耕作的原則,轉向集約耕作,將人類四千年來積累的寶貴經驗拋進遺忘的深淵。但是這些變革并沒有兌現它最初所作的承諾。開發(fā)耕種的土地增加了;但是生產力,雖然在變革初期確有上升,后來卻難以遏制地節(jié)節(jié)下滑?;屎蜌⑾x劑的消費量大大提高,而可栽培的植物品種數目卻驟減。一言以蔽之,情況十分不妙。然而隨著鋪天蓋地的遺傳修飾生物體(GMO)的侵襲,耕作單一化的行為卻有愈演愈烈之勢。遺傳修飾生物體是指遺傳基因被修飾之后,能夠被賦予新的特性:如抗除草劑,抗蟲害或者是抗寒。在這次變革(即所謂的第二次“綠色革命”)當中,植物的遺傳性狀受到威脅,人們要清除掉那些由印度農民積累至今的豐富的植物遺傳性狀,而強行用轉基因植物的單一標準取而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