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窺同治大婚、目擊西太后葬禮、鮮為人知的晚清汽車拉力賽、神秘莫測的晚清禮儀、洋街坊的杭州日記、北京城墻的攻破、俄國探險家陜南印象等等,我們通過晚清來華的西方人,看到了用畫筆、相機記錄下來的這些難以看到的珍貴歷史瞬間。西方人的視角、珍貴的影像資料。以及背后那些不為人所知的故事,所有這些都構成了本書的獨到之處。本書是作者關于老照片的第一本集子。沈弘教授現(xiàn)住在北京,他的家庭曾于2001年被評為“北京市家庭讀書藏書狀元戶”。本書前言寫在前面的話沈弘自十七世紀以來,西方的傳教士、商人、外交家、畫家和探險家便逐漸開始滲入中國的內地。從那時起到至二十世紀初,凡是在中國發(fā)生的一些重大歷史事件,如二次鴉片戰(zhàn)爭、太平天國起義、甲午戰(zhàn)爭、中法戰(zhàn)爭、義和團運動、八國聯(lián)軍、日俄戰(zhàn)爭、辛亥革命、軍閥混戰(zhàn)、北伐戰(zhàn)爭、國民黨圍剿蘇區(qū)、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等等,都有西方人的現(xiàn)場目擊報道和大量的圖片、文字資料。除此之外,那些來華的西方人還特別關注對中國地理、地質、動植物資源、建筑、考古等各方面的考察,以及對中國的風土人情、生活習慣、社會各方面情況的探索,其目的不僅僅是為了要刺探中國的機密,以及調查中國的市場和人文地理,也是為了試圖溝通東西方之間的文化差異。西方人撰寫有關中國的書籍,內容涉及了中國的歷史、文化、教育、宗教、民俗,以及各個社會階層的方方面面。許多這樣的書至今仍被束之高閣,難得有人問津。尤為珍貴的是這些書中含有無數(shù)張插圖和老照片,它們從不同的角度生動而直觀地記錄了中國近現(xiàn)代的那段歷史,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填補了相關中文近代史資料中長期以來存在的一個空缺。這些圖片資料的數(shù)量極其龐大(數(shù)以千萬計),它們向我們展現(xiàn)了清朝和民國初這幾百年間頗為綺麗壯觀的中國歷史長幅畫卷,全方位地反映了清朝和民國初中國社會的各個層面,直觀而生動地再現(xiàn)了舊中國的歷史原貌。首先,這批圖片資料集中反映了西方人對于中國歷史和文化,尤其是中國人文地理的獨特視角。由于這些書的作者大部分都是漢學家、在華外交官、旅行家、建筑師、攝影師、探險家和傳教士,有的甚至是英法聯(lián)軍和八國聯(lián)軍的成員。他們眼中所看到的和用照片記錄下來的北京風貌,往往是同時代中國作者所看不到和無法記錄的。例如美國公使夫人薩拉·康格在其回憶錄中就用近百幅照片記錄了慈禧太后召見七國公使夫人進宮、清廷皇族公主們回訪,到美國公使館做客,以及她與北京各界婦女進行的交往和互訪,對于中西方不同文化間的交流和障礙有極其生動的描寫。同文館和京師大學堂的總教習丁韙良在其回憶錄中也用圖畫和照片真實反映了清末中國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尤其是早期京師大學堂的情景。隨八國聯(lián)軍進入北京的諸多西方記者更是以畫筆和照相機為工具,用無數(shù)張圖片真實地記錄了八國聯(lián)軍從天津一路打到北京的全過程,其中對于八國聯(lián)軍如何從北京城墻一個涵洞攻進京城,在城里展開的巷戰(zhàn),試圖用野戰(zhàn)炮和云梯敲開了紫禁城的一道道大門,以及在故宮里舉行耀武揚威的閱兵式等畫面和鏡頭,全都是極其難得的真實史料。由于申奧成功和舉辦人文奧運的宗旨,北京市目前十分重視恢復歷史名城的原貌,計劃要在2008年之前保護、修復或重建故宮、永定門、圓明園、恭王府、皇城四合院和胡同等一系列京味的古跡。但是暴露出來的一個問題就是中文資料中的圖像和文字信息比較匱乏,大量的相關信息,尤其是老照片和圖片,往往都藏于西文資料之中。所以正在被修復的歷史古跡,如北京的恭王府和圓明園等,是否能夠真正還原歷史的原貌,在很大程度上還有賴于對西文相關資料的發(fā)掘和研究。因為在許多西文書中,作者們都自覺地用照片的形式介紹他們于清末民初在北京的家庭和社交生活、北京城里和近郊的旅游景點、廟宇建筑,以及各個時期的北京城區(qū)、郊區(qū)和周邊地區(qū)的歷史地圖。而這些往往是中文史料所欠缺的。出于傳教、經商和學術研究等不同的需要,上述西文書的作者們對于中國的民俗、禮節(jié)和尊孔、祭祖等禮儀懷有濃厚的興趣。例如在寧波出生,并于1912—1914年間在北京大學任英文教師的英國人燕瑞博在《北京生活雜聞》一書中用一百多幅照片記錄了北京城里的各種小販、胡同居民、當鋪、餐館、妓院、城墻,以及京劇、女子裝束打扮等珍貴的歷史鏡頭,并且對北京的土話和迷信做了詳細的介紹。為了更好地讓西方人了解中國這個禮儀之邦的社會風俗,總部設在上海的在華傳教士組織廣學會的編輯秘書華立熙特意撰寫了《神秘莫測的中國禮儀》一書,對于晚清的穿著、儀態(tài)、人際交往、婚喪嫁娶,以及吉日良辰等均做了詳細的描繪,忠實記錄了十九世紀末的眾多禮儀習俗。它就像一面鏡子那樣反映出了當時中國社會中的民俗風情,至今仍有較高的學術研究價值。北京作為一個開放型的國際大都市,其文化史的研究決不能只局限于中文的資料。清末民初,許多在華外國人直接參與了中國的現(xiàn)代化進程。例如赫德長期擔任中國海關的總稅務司;傅蘭雅作為上海江南制造局編譯處的翻譯,編譯了大量的科學教科書。清廷在創(chuàng)建水師、訓練新軍,以及創(chuàng)辦煤礦、鐵路、電報、郵局和其他各種實業(yè)的過程中都雇傭了不少外國人。就連民國總統(tǒng)袁世凱、黎元洪和張作霖等軍閥政府的首領也全都雇傭了外國顧問。這些外國人對于中國近、現(xiàn)代歷史有著第一手的見聞,與清廷和民國的官員和各方面的人士均有深入的交往,而且他們往往著述甚多,對于中國走向共和這一歷史進程的幾乎每一件重大事件都有深刻而直觀的文字和圖片記錄。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边@些從西方人的視角來看中國歷史的圖片和文字具有以下幾個鮮明的特點:1.它們大多是現(xiàn)場的目擊報道,屬于第一手的原始資料;2.它們對于歷史事件的觀點和看法往往跟中文史料中的觀點和看法相左,這就為我們研究歷史提供了一個客觀的參照物;3.它們所報道的一些事件和中國社會生活的細節(jié)往往是中文史料中的盲點,是別處找不到的珍貴史料。例如在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之后,英國為了要弄清中國水師的新式兵船,特意通過其商人在廣州以中國人的名義秘密購買了一艘與滿清水師中最大型兵船同一類型的大船“耆英號”,以打漁的名義駛到公海后即改變方向,經好望角開往倫敦,對其構造特點進行了徹底的研究。之后該船又從倫敦駛往紐約。作為從中國到達英國和美洲大陸的第一艘海船,無論從近代史的角度,還是造船史的角度,它的圖片都可謂是極其珍貴的資料。4.西方人關于中國報道的系統(tǒng)性和連續(xù)性往往也是同時期中文史料所不能企及的。在西方國家,人們對于這樣的圖片資料非常重視。在許多地方都有專門的圖片資料圖書館;在很多大的圖書館中也有專門的圖片資料收藏。然而在中國國內還沒有相應的機構。有關老照片的收集和研究尚處于一種“玩票”的業(yè)余水平,由此造成了一系列尷尬的局面。眾所周知,多年來中國慰安婦和其他受到過日本軍國主義迫害的人士在日本打官司輸多贏少,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像老照片這樣的確鑿證據(jù)。即便是堂堂的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圓明園學會和中國長城學會等專門的研究機構也拿不出多少跟各自研究領域相關和有分量的歷史照片;甚至當文化部決定要撥出數(shù)億元人民幣來重修恭王府時,人們這才發(fā)現(xiàn),急需用作修復建筑參考的十九世紀三十年代前的王府老照片現(xiàn)在已經很難找到了。而嚴格說來,西文資料中這類的圖片數(shù)量還是相當多的。雖然現(xiàn)在如杭州市檔案館、青島市檔案館、北京市檔案館等許多單位已經認識到了這一點,紛紛派人去國外找有關中國的老照片。但實際上,這些老照片在國內的圖書館中就可以找到許多,只是人們對于身邊的這些珍貴資料尚未加以關注和重視而已。本書中所包含的老照片和其他圖片資料只是筆者近幾年來所收集到的中國老照片的一小部分。為了收集這些圖片資料,作者曾經訪問了國內外的許多大小圖書館,并且得到了那兒的工作人員、朋友和學生的幫助,其中最值得感謝的當然就是筆者所在的北京大學圖書館。同樣需要感謝的是本書的編輯張劍和美編邱衍慶,以及《中國科學探險》雜志社。沒有他們的鼓勵、幫助和支持,此書也是難以問世的。謹以此書獻給我們偉大的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