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是一個系統(tǒng),語言的詞匯也不例外。漢語詞匯具有系統(tǒng)性,這已經成為學者們的共識。近些年來,一些從事中古、近代漢語詞匯研究的學者,已經不滿足于原有的詞語考釋、專書詞匯研究這樣一些研究模式,而是嘗試從系統(tǒng)的角度認識漢語歷史詞匯的發(fā)展,為漢語詞匯史研究添磚加瓦,開拓新路。從常用詞(基本詞)、語義場、詞的聚合、組合等角度進行的研究就是明證。詒三從詞語搭配的角度研究隋以前動詞和名詞搭配的歷時變化,從詞的組合的角度研究歷史詞匯,這當有助于考察漢語的詞匯系統(tǒng),在研究歷史詞匯方面另辟蹊徑。作者在前輩學者的研究實踐和有關理論思考的啟發(fā)下,對詞語搭配的歷時變化現(xiàn)象進行專題探討,選題是有開創(chuàng)意義的,這是因為:首先,考察詞語搭配變化是觀察語言史的一個角度。語言的變化表現(xiàn)在語音、語法、詞匯等諸多方面,詞語搭配變化是語言變化的客觀存在,對這一客觀存在的語言現(xiàn)象進行探討,無疑是有意義的。從詞匯史的角度來說,本書對詞語搭配變化的考察不僅注意單個詞的變化,也注意詞語之間關系的變化;從語法的角度來說,對詞語搭配變化的考察既注意語法規(guī)律的變化,同時也兼顧到每個詞的語法功能的變化。例如,飲食類動詞中,“飲”、“食”、“飯”三詞在上古都具有使動意義,可以帶表示施動關系的對象賓語,本書通過觀察這三個詞與表示施動關系的對象賓語搭配的歷時演變情況,大致勾勒了這三個詞使動意義由盛到衰的過程,即:魏晉南北朝時期“飲”、“食”、“飯”三詞之中,只有“飲”的使動意義保留至今,但僅限于帶動物名詞賓語;“食”、“飯”的使動意義在實際口語中明顯地衰微了(111—175頁)。其次,考察詞語搭配變化又是考察詞義變化的一個角度。現(xiàn)代語言學理論告訴我們,詞的意義包括詞匯義、色彩義、語體義、搭配義等。詞語搭配變化研究在考察詞語意義時,更注意考察詞語的搭配意義及其變化,和以往的研究相比,提供了觀察詞義變化的一個新的角度。例如動詞“走”,在先秦兩漢時期基本是“跑”的意思,但現(xiàn)代漢語中的“跑”不能帶表示動作行為目標的名詞賓語,而“走”則可以帶表示動作行為目標的名詞賓語,王力先生主編《古代漢語·常用詞》“走”字條下列出兩個義項:“①跑;②跑向?!本褪亲⒁饬爽F(xiàn)代漢語的“跑”和古代漢語的“走”不是一對一的關系,兩個詞在語法功能和語法意義方面有所不同,而“走”的“跑向”義,是現(xiàn)代漢語“跑”所沒有的,王先生列出這兩個義項,對古代“走”的詞義的把握是很準確的。但是,漢語中“走”帶名詞賓語的語法功能是什么時候消失的,其消失的過程怎樣,要回答這些問題,就只有考察“走”的搭配變化了。本書經過調查分析后認為:魏晉南北朝時期“走向……(地名)”搭配的用例在增加,動詞“走”帶表示動作行為的目標和方向賓語的語法功能已經衰退(271—286頁)。在這一問題上做了有益的探討。本書通過對飲食、行走交通及其他三類動詞和名詞搭配的研究,在前人時賢研究的基礎上,從詞語搭配的角度,勾勒了詞義演變的軌跡,豐富了漢語史的研究。作者指出:新詞的產生、舊詞的消亡、常用詞的更替,都可以從詞語搭配變化方面得到反映。書中通過對一些詞語的細致具體的描寫證明了這一點。例如,“濟”“渡”在表示“越過……(河流)”義位上構成一組同義詞。先秦時期“濟”比“渡”活躍;漢代以后,“渡”漸漸代替了“濟”,而且比“濟”的義域更寬,搭配的功能也更多(297—309頁)。又如,“如”作為動詞,表示“到……(地方)去”義,是先秦文獻的常用義,使用頻繁。但到了中古以后,尤其是在口語性較強的文獻中,動詞“如”已經較為罕見,趨于消亡(295—297頁)。這一類的研究和結論,比已有的研究更進一步,體現(xiàn)了詞語搭配研究的寶貴價值。本書的相關成果,可以為古籍整理、辨?zhèn)渭稗o書編纂服務。例如,舊題失譯附后漢錄的《大方便佛報恩經》出現(xiàn)了“飲氣”一詞,意思是忍氣吞聲,凡三見?!皻狻敝^氣憤,是表示心理活動的名詞。本書通過對“飲”一詞的搭配變化特點的調查研究后指出:“飲”與表示心理活動的名詞搭配使用,是在三國至南北朝的齊梁時代,“飲氣”在中土典籍中最早見于《魏書》,是三國以后產生和發(fā)展的語言現(xiàn)象。這為判定《大方便佛報恩經》的翻譯年代不早于三國提供了一條證據(jù)(310—313頁)?!坝痹谏W臨義的基礎上,又出現(xiàn)了“御+皇宮、宮廷”的搭配用法,如“御延昌殿”、“御天文殿”等詞組,產生了“居住于……”這一新的義項,《漢語大詞典》等大型辭書未收該義(321—322頁)。除了研究具體入微外,本書在材料的調查統(tǒng)計方面是下了很大功夫的。作者采用了分類列舉、列表統(tǒng)計等研究方法,語料翔實,分析細密,體現(xiàn)了作者嚴謹踏實的學風。這在浮躁功利的今天,尤其值得贊許和提倡。本書的特點當不止這些,讀者自可細細品讀,這里就不一一羅列了。有關動名搭配研究,需要考察、分析大量的文獻,加之前人在這方面的論著不多,無論成果還是方法,都缺乏可資參考和利用的范本,因而本書作了開創(chuàng)性的工作,其難度也是可想而知。但從更高標準看,本書在一些問題上,也還有待于作進一步的考察和研究。本書考察了飲食、行走交通類以及“宰”、‘穿”、“鼓”等幾個動詞,就總量而言,所考察的動詞面還略顯狹窄。如,本書第一章曾對“病”表示疾病義的搭配情況作了考察,指出:以“病”為中心語素而產生的詞語搭配“~病”,古今漢語有別。先秦時期,主要有“有”、“遇”、“為”;至魏晉南北朝時,則新增了“臥”、“被”、“發(fā)”、“得”、“生”、“致”、“抱”、“中”、“寢”、“嬰”、“起”、“成”、“滯”、“結”等14個動詞,數(shù)量增加較多,變化明顯(1—4頁)。作者的考察是深入而細致的。稍可補充的是,六朝時期,“感”也能和“病”結合,組成“感病”一語?!赌淆R書.張欣泰傳》:“元徽中,興世在家,擁雍州還資,見錢三千萬。蒼梧王自領人劫之,一夜垂盡。興世憂懼感病卒。”《南史·褚澄傳》:“豫章王感病,高帝召澄為療,立愈。”還有“感氣病”、“感疾”、“感心疾”、“感腳疾”等說法,用例很多。近代漢語中這一組合也習見。如:宋邵伯溫《邵氏聞見錄》卷二0:“熙寧十年夏,康節(jié)先生感微疾,氣日益耗,神日益明?!薄独蠚堄斡洝返谑寤兀骸罢l知這個女婿去年七月感了時氣,到了八月半邊,就一命嗚呼哀哉死了?!笨裳a上“感……病”等相關用例。總之,本書在動名詞語搭配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嘗試,這方面的天地還十分廣闊。今后應當再拓展考察的對象,揭示演變機制和規(guī)律,更加系統(tǒng)全面地研究動名搭配并在其他搭配方面下功夫,把詞語搭配變化研究推向深入。本書是作者在前輩學者的研究實踐和有關理論思考的啟發(fā)下,對詞語搭配的歷時變化現(xiàn)象進行的專題探討,采用了分類列舉、列表統(tǒng)計等研究方法。通過對飲食、行走交通及其他三類動詞和名詞搭配的研究,從詞語搭配的角度,勾勒了詞義演變的軌跡,豐富了漢語史的研究,語料翔實,分析細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