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對當今中國17位著名律師的訪談錄。維護社會正義,是他們的使命、光榮和夢想。在訪談過程中,他們從中國的法律環(huán)境和個人的從業(yè)實踐出發(fā),結合不同的案例,闡發(fā)各自的法律理念、觀點和方法,乃至人生哲學。視界宏闊,激濁揚清,充分體現了作為法律工作者的澄明的理性和介入的熱情。此外,書中還收錄不少相關的法律背景材料,以助解讀。本書不但對律師具有專業(yè)的指導意義,而且,對一般的法律界人士、法律系學生,乃至關心法制建設的讀者,都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本書前言序這些年來,在我們的各種媒體中,律師已經成為最受關注的社會群體之一。對于他們,自然是各種各樣的評價都有。他們是自由職業(yè)者,他們是新興的富有階層,他們是公民權利的守護神,他們是教唆詞訟的小人,他們是犯罪分子的救星,他們是腐敗法官的掮客……如果評選當今的社會認知最為復雜的職業(yè),律師或許可以成為其中的首選。如此混亂的角色認知,當然會對律師的處境及其相關制度的各個方面帶來影響。二十多年前,我曾經在武漢的洪山參觀施洋律師的墓地,記得他的墓碑上刻著也是學法律出身的董必武的詩句,其中有“律師應仗人間義”的句子??墒牵覀兪欠窨梢杂脗b肝義膽的標準要求所有的律師?最近這些年,北大法學院新生填寫入學調查表,回答為什么報考法學院時,一些同學坦率地表示,是因為將來可以成為律師,可以有豐厚的報酬,這種回答是否背離了這一職業(yè)應有的崇高理想?事實上,就我接觸的律師而言,許多人也是把這個職業(yè)首先視作一個飯碗的,這樣的認識反映的是律師職業(yè)的常態(tài),還是這個職業(yè)喪失了其應有的倫理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的一個標志?在制度建設方面,今天的律師也面臨著非常復雜的困難。例如律師跟政府之間的關系需要怎樣界定?他們究竟是應當自治,還是應當納入政府以及某個權力組織的管轄之下?作為法律職業(yè)共同體的成員,律師與法官和檢察官之間如何設定合理的關系?律師與客戶之間又是怎樣的關系?在代理刑事案件時,律師具有怎樣的權利和義務?他們有哪些特權是不受國家的干預或侵犯的?由于為被告人“出謀劃策”,一些律師從維護他人權利始,卻以自家身陷囹圄終,其中又傳遞著怎樣的信息?也許,所有這些困難,都跟一個事實密切關聯,那就是,律師在中國是一個外來文化影響下的一個新型職業(yè)。雖然我們曾經有過訟師,而且據說在明清時期還相當活躍,不過,在舊時代的衙門里,訟師是不可以出庭辯論的,他們不過是一些法律文書的代筆人和官衙內外的溝通者而已。伴隨著清末變法而引進的這一職業(yè)在中國的誕生,意味著我們社會的一種結構性變化的開始。社會結構的變化帶來了法律專業(yè)化的需求,而法律知識的傳播以及法律職業(yè)的興起又進一步改造了國家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推進了人際關系的轉型。從長遠的時間段看,這樣的良性互動關系將足以推進中國社會的徹底變革。但是,越是深刻的變化越需要漫長的時間,需要社會各個層面和領域相互配合,需要朝向同樣的方向的協同作業(yè)。雖然說“牽一發(fā)而動全身”,但是,如果認為某一個領域的變革就足以帶來整體性的脫胎換骨仍不免有異想天開的嫌疑。這樣的意見并不是要解脫我們每一個人身體力行地推動社會變革的責任。尤其是作為一種國家權力之外的社會力量,律師們的個體化努力是和組織化的奮斗一樣重要的。我們欣喜地看到,在這個時代里,已經出現了不少卓越的律師,他們對一切非法治力量奮起抗爭,百折不撓,成為追求正義的英雄,為后來者樹立了值得效法的風范。但是,遺憾的是,將他們的所思所想及其事跡系統地記錄下來的作品太少了。本書所收錄的這一系列的訪談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這一缺憾。書的編者也是訪談者是中國政法大學的一名研究生,也是一個滿懷正氣和家國之憂的年輕人。他博覽群書,思想敏銳而又滿腔熱情,對于法律職業(yè)在我們這個國家里的命運有著長時間的關注。他選擇的受訪者包括優(yōu)秀律師,也包括一些學者和官員。讀過其中的幾篇后,我覺得本書不僅可以加深人們對于律師們的生平和甘苦的理解,矯正對于律師職業(yè)社會認知上的某些混亂,更感到這本書可以幫助我們更深入地理解律師與社會之間的復雜關系,有助于我們尋找通向這個職業(yè)以及這個國家美好未來的合理路徑。作為一個十多年來一直關注司法改革的學者,我感謝趙國君先生辛勤的勞動,也相信讀者能夠從中獲得多方面的信息和啟發(fā)。賀衛(wèi)方2005年3月13日凌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