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歷史我們看得很清楚:甲午戰(zhàn)端未開,中國敗局已定。中日甲午戰(zhàn)爭的失敗以及《馬關條約》的簽訂,給中國帶來了嚴重后果,甲午戰(zhàn)爭的失敗在中國國內引起強烈震動,直接引發(fā)了“公車上書”和“戊戌變法”事件,對政治改革的要求演變成了排滿革命,清王朝的統(tǒng)治搖搖欲墜,中國從此進入了一個危機四伏、災難深重、革命風起的時代。一百多年來,中國人痛定思痛。但不論何時回顧這場戰(zhàn)爭,那個痛卻從來沒有消失,甚至也不曾減弱。在以往漫長的歷史上,日本的一切幾乎都從中國學來。后來它與中國同時開始向西方學習,但卻拿中國作為第一個開刀的對象。打敗中國,是日本走向世界戰(zhàn)略的第一步,而中國卻蒙然不覺,并沒有看到海東邊那個“蕞爾小國”的兇險。然而小卻并非不利,大也并非安全。事實證明,偌大一個帝國,實際上卻稀松得不堪一擊。打敗中國后,日本便貪婪地吸吮著這個大國的膏脂,它靠著從中國勒索的巨額賠款強大起來,并刺激它加倍地奴役中國,而中國卻從此一蹶不振,一路衰落,分崩離析,成為一個受到西方列強奴役,特別是受到日本這個領邦宰割的半殖民地的國家。<